回首自己将近4年的教师生涯,我很庆幸在自己的周围存在着这么多好教师: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是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我,是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使我从一个对于课堂教学知之甚少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担任高二年级物化班教学工作同时身兼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虽然中间的过程充满着辛苦和汗水,虽然教学实践让我懂得了“累”字的含义,但也让我懂得了“爱”字的结构。
懂的了该怎样去教我的学生,也懂得了该如何真正的去爱我的学生。每当自己面对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时,当听到无论是领导或是同事或是家长的肯定时,我觉得为了学生,我再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相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着的心声,这也是我从教以来的心得。
衡量一位教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经验,特别是教学经验。对于物理课本中各章各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够,对于如何驾御课堂经验不足。如何改进呢?在将近4年的教学生活中,师傅(方兴荣老师、谢璞老师和杜守健老师)们言传身教,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着。
他们的课堂我随时可以进去;有任何小问题我随时都可以去请教;遇到任何挫折我随时都可以去倾诉。在师傅们的教导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四多”:多看、多问、多听、多想。“多看”:在备课前多看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教学参考,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吸取百家之长。
对这章节所考察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作到心中有数;“多问”:备课组里的老师都是我的师傅,每当我遇到任何教学上的疑惑,都会去及时请教他们;“多听”: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听同备课组里老师的课。这样,对于准备要教的课而言,我可以直接吸取其中的精华,即使是自己已经讲过的课,也可通过听课发现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立即加以改进;“多想”:对于别人教学上的成功经验,我不能死搬硬套,必须经过消化、思考后与自己的风格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真正得到进步。
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教学的五个过程:备、教、辅、考、改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要想终端成绩优秀,“辅”的作用不可小视。通过作业、练习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要么进行全班的辅导,要么进行个别的指导。学生刚刚学到的新知识中所出现的问题被及时的纠正,这对于今后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下面我想就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和作业三个环节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备课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 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白费心机。 1、备课之前的做题 要想备好课,在备课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
除了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大纲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所应掌握的程度。获得这些信息最好的途径就是在动手准备教案之前的做题,这点更多的是针对青年教师而言的。通过做题,一方面能了解本节内容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形,这其中包括典型的,以及比较新颖的,而且通过做题也能加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和智能的落差。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会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在教学上存在知识和智能的落差。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 只有通过作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真正作到对这堂课,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把握的准确到位。
2、备课 (1)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决于两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与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与学习志向的选择。
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就拿在分科之前我所教的班级来说,三个班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的4班属于高一年级的实验班,7和9班属于普通班级。从高一刚开始进行物理教学时我就发现这两个层次的班级在整体上已经表现出了差距:实验班相对整齐些,在物理学习上几乎没有什么尾巴,而普通班由于学习习惯、学习志向等诸多问题使得整个班级虽然有些许冒尖的学生,但大多数同学在对待物理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中物理太难,早就不打算在学科时选择物理,同时所谓的“后进生”较多。
所以对于这两个层次的班级,在教学上我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有了不同。对于4班,不仅每节课相关的知识要讲到位,而且还要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对于7和9班,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调动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每节课上知识的难度不能加得过深,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习并不困难,每节课他都能听懂,每次作业他都能做对。
(2)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的处理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听懂”、“学会”、“会学”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知识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知识过于复杂,学生却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兴趣。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高中的物理知识在开始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上都会存在一些困难,不少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前就已经听说了高中阶段的第一次物理测验往往都是不及格的,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就抱着“物理肯定很难,我肯定是学不好的,我以后不选物理”的各种想法。任何人一旦有了这些想法,想学好都难。
为了扭转学生的这种想法,在物理第一章力的备课时我有意将进度放慢,经常一课时的内容我会安排成两课时,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足够消化的过程,使他们在开始阶段将基础打牢。基础打牢了,成绩也就提高了;成绩提高了,兴趣也就有了。 3、备课在听课之前进行,修改在听课之后完成 对于所有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都会去听自己的师傅或者备课组里其他老师的课。
听听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己即将要上的这堂课的。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对知识有更准确的把握,是为了弥补自己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在备课中备不到位的情况。听课确实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先听课后备课。就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将备课放在听课之前进行,将修改放在听课之后完成,效果更佳。
作为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教材,纵使由于自己毫无经验,对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但若在听课之前先把课备好,哪怕是一节不成熟的课,等到听课的时候你必然是处于一种对知识已经了解,对教材已经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必定会更高。听完课之后对教案的修改才能更深刻。
上课时课堂效率的提高才有保证。自己的成长也会更迅速。 二、课堂 1、45分钟的布局 一节课45分钟,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将45分钟划分为以下三块: (1)5分钟的复习提问时间:、 知识的学习总是前后贯通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将每堂课开始后的前5分钟用于复习提问,即能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识的目的。
就我个人而言,复习提问的方式经常变换,有的时候是单纯的一问一答,有的时候是随堂测验两道题目,甚至有的时候是通过对上次作业的评讲进行复习。复习提问是计作平时成绩的,虽然分值不大,但学生终究对分数还是在意的,因此在上课前他总会花些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2)35分钟的新授时间: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因此新授知识的时间安排成35分钟是合理的。对于如何合理的利用这段时间我将在下面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3)5分钟的课堂反馈时间: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衡量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加深。如果这节课我制作了课件,则课堂反馈练习一定将出现在课件的最后几张上面;如果没有课件的话,则会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教辅资料里的《随堂巩固训练》。反馈的题目类型多是选择和填空。选择这两种类型一方面是出于对时间的考虑,因为这毕竟是一节课最后的几分钟,用计算题考察的话题量势必会少,可能在剩余的时间里只能完成一道计算题。
另一方面也是认为反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选择和填空这两种类型能比较好的实现这一点。 2、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想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物理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一堂课的效率高还是低完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开动脑筋,有没有跟着你转,即有没有真正地跟你互动起来。所以我上物理课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 我在初中教了两年,这两年的磨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在一堂课上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的调动起来。当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首先应要求老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老师应当是课堂上良好气氛的首先带动者。
(1)师生对话: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一堂课从引入到新授再到反馈的过程中都可以将师生对话的方式贯穿进去。在引入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习提问等手法,为新课的引入铺路搭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新授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这种对话。在做实验的时候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对话检验学生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讨论的时候通过对话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堂反馈中也离不开对话。有时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同学彼此之间进行讨论,或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2)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书的内容;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方法。在高一开学初期的物理课上我就发现,有时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会表现出各自的想法,当我在讲述自己的方法时,有些学生还不满足于此,着急地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于是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暂时取代我的位置,就某一个问题向大家讲述自己的看法。刚开始的时候,当我问哪位来讲时,即使他们都有各自的想法,但却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自告奋勇,有的犹豫再三,有的却回避着我征询的目光。起初我选择的是那些自告奋勇的学生,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乐意到讲台上充当小老师了,甚至有的时候我只是想请他们在座位上回答问题,他们还嫌这样表达不透彻,会情不自禁地走到讲台前面来,自然的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有模有样的讲起来了。
在小老师讲解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其余的同学,他们各个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都在积极地思考着,讨论着。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事例“他带动了全班物理学习的氛围”:从高一第一节物理课开始我就发现高一(9)班学生的物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物理的兴趣普遍不浓,只有个别男生对物理有热情,这其中要属我的物理课代表王某同学最为突出。
这是一个很有表现欲的学生,也是一个只要老师给点鼓励就能做得更好的学生。在当时困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动9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一次很普通的物理课上,当幻灯片出现了一道思考题时,大家都在草稿纸上演算着。第一个算好的就是他。当我看了他的答案后先在全班面前给予了肯定。
若按照以往的安排,再给大家一些思考的时间后就由我在黑板上将解题思路讲明,或请他在座位上讲出他的思路。但当看到他那种自信满满的表情时我突然有了“何不让他上台讲”的想法。于是在9班的课堂上我第一次尝试了这种方法:他上来了,我下去了。没想到效果奇佳。
王某很大方,无论是板书还是讲解都比较到位;下面的同学则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他们比平常更用心的听,比平常更用心的思考。等他讲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尝试。让学生暂时取代老师的位置,将自己的想法讲给自己的同学听。而大家在听的时候没有了平常上课时在心理上与老师相距甚远的感觉,他们甚至会在同学讲解的中途就将自己的疑惑或没有听懂的地方讲出来,从而再次引发大家的思考。
全员参与,全体思考。题目经过这样的讲解,知识通过这样的获得,想忘记都难。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这种方式就会被我经常的使用,不仅是王某,越来越多的9班的学生会自告奋勇的上台讲题。在不知不觉中曾经一度困扰我的如何提高9班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成绩的提高就是必然的了。) (3)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也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被我使用的一种方法。尤其在试卷讲评课的时候用到。试卷讲评课一直都是比较难上的课,一般的做法都是老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但一节课如果这样毫无起伏的进行下去的话,学生肯定会听地疲倦,从而影响课堂效率。
考虑到试卷上的每道题基本上不可能是全班都错,在同学中间总会有对的人,而且大家经过做题,对这道题总有自己的思考,没对的原因或是想法上存在一点偏差,或是差一步点拨。因此经常当我在黑板上准备将下一道题的版图画出来的时候我就会要求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就这道题进行讨论。
这样即利用了画图的空余时间,也让学生在我开始讲评之前对题目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作业 1、作业的种类:预习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以及练习册上的作业 *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也就是让他们作好精神上的准备。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习也是一样。
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哪些比较简单,自己已经比较好的掌握,哪些是自己不太明白的,这也正是这节课该重点听的地方。高中物理相对较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悟性的,但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将课停下来用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而学生上课都是比较情绪化的,一旦某个环节他听不懂,他就没有信心没有耐心再继续听下去了,长久下来,他必然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上课的效率自然降低。因此预习就显得很重要。其实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学科知识进行预习,但真正能作到的恐怕只是那些学习习惯非常好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前要预习”这句话只是左耳进右耳出。
因此预习作业就给了预习以硬性的保证。就我个人而言,由于学生身边物理的教辅材料中分为《基础知识输理》、《关键内容升华》、《随堂巩固训练》、《夯实双基训练》等部分,其中的《基础知识输理》就是对该节知识的发掘与整合,它把关键知识设计成填空、选择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完成,而且题量适中,一般只有3~4道题。
因此在每节新课之前完成该节的《基础知识输理》就成为预习作业。这个作业是要在第2天随本子上的作业一起收上来批改的。长久下来我发现预习作业不仅对学生有利,保证他们切实的作到预习,还可以让老师通过批改预习作业在上课之前就清楚学生在这节知识上哪些地方理解上存在问题,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的有的放矢。
2、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反馈 及时批改,及时讲评是所有老师都能作到的,但及时反馈,这里的反馈是指在作业上某种类型的题目出现错误的情况下紧接着在下次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题目考学生的反馈确可能被老师所忽视。以前我对于作业也仅限于批改和讲评,但长久下来发现错的题目讲过了等下次再做的时候哪怕是一模一样的题目还会有人再错。
是讲的时候他们不理解吗?不对,从讲评时候与他们眼神的交流你知道他们都听懂了。但听懂了不代表掌握了。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就在前段时候的一个课间班上的一个同学问了我一道物理题,在我们共同分析下他很会心地点了点头,很开心的走了。我想他的开心是因为这道题他懂了。
第二天我主动叫他进了办公室,拿了一道跟昨天几乎一样的题目(只是数据变了变),给他做,令他自己没想到的是昨天在问我之前这道题目他在那边思路卡壳的,今天还停在了同样的地方。究其原因学习方法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问了后,懂了后就以为会了,从来不会在晚自习的时候再回顾一下,自己试着再做一下。
学习方法的问题是个长期问题,如果等着学生靠自己慢慢养成好的学习方法来杜绝这种错了再错的现象的话,恐怕会是个很漫长的等待。于是我尝试着在后一次作业中通过变化数据、变换情景等方法将原来的错题重新出现,进行反馈,以这种形式尽量杜绝同一道题讲了再错的现象,发觉效果不错。
回首自己进四年的教学生涯,我深切地体会到: 1、学生学习的兴趣来源很多,但若能在课堂让他听懂,让他参与,让他成功,他一定会对你这门课感兴趣的。一旦学生对你这门课有了兴趣,你不叫他学他都会自己主动学的,这样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教学成绩真正的提高不是在拼命的要课、上课。
关键在于课堂45分钟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