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与分析: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三、广博的知识体系 四、综合能力 五、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1)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品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要有饱满的情绪,欣赏要有浓厚的兴趣,只有教师本身受感动,才能引导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要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如著名音乐教育家缪裴言,虽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但却非常热爱和喜欢音乐教育事业。他在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都缘于他对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懈努力,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艰辛,不计得失,勤于耕耘,因此成绩卓著,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反,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缺乏对事业的责任感,那么他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胜任培育下一代的责任。(2)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当然,这种爱并不是顺从、溺爱,教师的爱体现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信任、尊重、期望和正确的评价上,它要求教师彻底抛弃只教书不教人,以师为中心的旧观念,而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 所以,音乐教师要热爱音乐、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才能使自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迅速进入角色,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和会学的能力。(3)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言传身教”,示范性极强。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主张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而且身体力行。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时期教育家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在中小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能给学生带去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从而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音乐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它不像图画呈现的是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一种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引起联想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新课标》改变了原先以“***、音乐知识与欣赏”为主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以“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为主的新的内容标准。所以,原来那种能“弹琴、***”就能当音乐老师的观点是片面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原来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逐渐掌握合唱指挥、乐器演奏以及音乐创作等复合的专业技能。教师单一的技能是不能满足学生日益膨胀的音乐需求,同时,一名音乐教师也绝不只是上好课就完事了,他们的任务还在于课外艺术实践及培养人的品格和情操。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在具备扎实的“唱、弹、跳”的专业技能之外,通过自学、培训的方式,努力去探索其它有关的技能领域,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教师三、广博的知识体系(1)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知识素质构成,包括娴熟的业务知识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既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艺,又要有一定的谐和独到见解对相邻学科有广深的涉足和了解;同时还要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才能不被改革大潮所淘汰。 俗话说:要给人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去学习,与时俱进,而传授一些过时、落后的技术和知识就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应努力做到广而博,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通过学习,构筑有利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2)具有与音乐学科相关的文化知识综合是基础教育中的一种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广泛综合其他相关的共同元素,整合成音乐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艺术素养完整和谐发展的空间。《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目的在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创造人格的完整和谐发展。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很自然地就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联系到了一起。因此音乐课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新课程中,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险究、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音乐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把音乐课讲的形象、透彻、生动,从而激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3)具有与姊妹艺术相关的知识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古代艺术活动中的语言、歌唱、舞蹈都是自然的结合。而今《新课标》中如是写到:“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中也提出应将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称为“艺术课”,因此,这次课改除了颁布《音乐课程标准》外,还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其中就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形成一个“大艺术”。 音乐教师只有熟悉并掌握诗歌、戏剧、影视方面的基础知识,以此触类旁通,使学生逐渐对个艺术共通的特征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四、综合能力(1)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主体,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重视他们的情感交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去面对学生,新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是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音乐课较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产生师生间的互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模仿他人,教师只有在互动过程中课堂气氛才会活跃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宽松、活跃的课堂看似很“乱”,但实际上是“活”的,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在“乱”的课堂上学到“活”的东西,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具有既要放的开,又要收的拢,把握好课堂,驾驭好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挥又达到教学目标的效果。(2)创新能力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材,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材。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这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曾有一位伟人说过:“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创造,只有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才能谈的上创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努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信息网络可谓是无处不在。现代化教育媒体作为改革的“宠儿”迅速占领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软硬件设施.在音乐领域,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许多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的进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架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视野极其广阔、资源极其丰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的加深和理解,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因此,广大音乐教师更应该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这几个方面:多媒体应用教学能力、乐谱打印和MIDI制作的能力、音乐课件制作的能力等等(4)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教师如果不上课,就不能称为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新课标》的颁布给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大家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不断去探索、总结,努力提高自身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能力,才能从“教书匠”升华到“研究者”。出众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5) 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最多只能形成比较肤浅的知识,同时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发展,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 善于反思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反思内容应包括:1.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2.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3.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4.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5.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6.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同一领域里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7.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也可以通过看资料,看案例来充实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五、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教师工作的好坏与个性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假如教师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丧失上进的信心;教师性格偏执,会使学生滋生逆反心理;教师心理失衡,对学生缺乏爱心,也会使学生感情冷漠。 可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那些情绪稳定积极,生活中有广泛兴趣和活动领域,对他人和社会富有情心的人才能具有诸如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情绪特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等健康的心理素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认为,教育的成功归功到底决定于教师,而不是决定于教科书和方法。教育理论是教育者实践的积累,而实践又是理论的源泉。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老教师要迅速更新旧观念,新教师要尽快进入角色,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等方面来充分提高、完善自己,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代的需求。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