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言语感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言语感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文言词句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最后译成白话。学文言文是需要知道一些词句的古今差异,并会翻译,但这不应该是文言文学习的全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显重要。语感是在表达和理解的言语活动中,主体对语意及用法的直接感知。这种对语言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对于阅读理解十分重要。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呢?经过前一阶段的思索和尝试,我觉得可以从“读”、“品”、“练”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尝试。
一、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分明,最适于诵读。熟读成诵,是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诵读,可以激发兴趣,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一,教师范读,激发兴趣。范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得力手段。教师那富有感染力的语气,恰到好处的表情,声情并茂,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其声,感其情,会克服畏难情绪,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教师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学生被教师的朗读所打动,就会跃跃欲试。
第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说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文言文的特色,如讲究语言的音韵,语言的含蓄丰富,标点方式的灵活等等,这些都不是只靠老师的讲解能体会的,必须依靠朗读,只有反复的朗读体验,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骈体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这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这种美感。
此外,文言文在反复诵读后应该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打下良好基础。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大纲只提“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课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地。 而实践证明,学习文言文,背得越多,感性知识越多,领会新知识就快,灵活运用能力就强,反之就慢就弱。强调背诵,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理清思路能帮助提高背诵效率。理清层次结构,遵循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规律。如《扁鹊见蔡桓公》,可引导学生按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这样的病情逐渐加深的过程来诵读。

二、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和鉴赏能力。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因此,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
第一,品味“词”。如《爱莲说》中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在这里,要指导学生读读议议,反复揣摩,明确语气词的用法,还能从语气词中感悟情感。第一个句子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鲜”这个字,在这里是“少”的意思,也就是说喜欢菊花的人在晋朝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这里读出的是带有点遗憾的语气,但整体还是比较平淡的。第二个句子从“何人”以及问号中可以看出是带有疑问的,这种问既是问自己也是问世人,表现的是一种知音难觅的孤寂。语气相对要强烈些。第三句中的“宜”是“应当”的意思,表示的是一种想当然、一定如此的状况,但这种状况与前两句结合起来就不难发现,简单的一个“矣”在这里表现的是对世人贪慕富贵这种世风的鄙视。
这样品味,在朗读时,结合意思能更好的读出语气和情感,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层次的。
第二,品味“句”。这里的品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牢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一些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因为一些固定的格式的掌握对学生推断文意,培养文言文语感具有良好的效果。二是对关键句的分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语自信果断,对夫君充满由衷的赞美,是“私”的不经意的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语气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然,她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仍不乏溢美之词,是因“妾”的身份而“怯”地回答。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句式变为一般地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因为客“有求”于徐公。同样的意思的回答如果在诵读时加上对三人的身份、心理研究揣摩,三句话的情感语气确实不相同的。正因为妻、妾、客对邹忌的不同语言从而使邹忌认识到齐王之所以受蒙蔽的原因。
第三,品“段”。如《小石潭记》的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乎”等,表面上写鱼,细细品味这一段,却令人对清澈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重音落实在“百许头”、“空游”上。同时,“佁然”、“俶尔”“翕忽”这些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乐”的情态。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好象是与游人一同享受快乐,同时也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与人心境的快乐。因此朗读时要重读,读出“鱼与人嬉戏”的活泼、欢跃。

三、拓展练习,增强语感
文言文语感教学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既是熟读与品位深化、强化的过程,又是语感培养的内化与迁移的过程。
第一,指导学生课后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整理,积少成多,加强对文言语法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比较自然的文言语感。
第二,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在语感中创造性积累文言知识。如武汉二中的张慕元老师在讲授《晏子使楚》时,废弃了以往由教师归纳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旧教法,也不用让学生反复做练习的枯燥教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还原文言——将老师拟定现代汉语句子还原成文言句子:“王某是厂长,犯了贪污罪”、“你打算到那里去?——我将要去上海”、“两人都善于学习,但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用功的程度不同啊”。
学生很快能根据课文所学进行还原,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一点尝试,总之,学文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有哪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文言语感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相关文章:

同美环球国际教育是什么类型的公司?

怎样才会对英语的学习感兴趣

如何提高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论文

怎么样才能增加孩子学英语的兴趣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习惯

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英语兴趣班

怎么才能够让我对英语产生兴趣啊

怎样培养孩子学英语的兴趣?怎样选择英语辅导老师?平时在家孩子怎样辅导孩子学习英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