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歌唱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些幼儿唱起歌来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有些歌曲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意境,理解歌词。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幼儿不能到位地演唱歌曲,跟他们对歌词的理解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可以从歌词下手。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小篱笆》这首歌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有谁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听!是谁在为春天歌唱?美丽花儿、嫩绿的草儿、漂亮的小篱笆”。或者将歌曲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如戏歌《蝈蝈和蛐蛐》,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的。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唱起来积极性就会非常高。
二、范唱感染,激发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例如在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天色暗了,星星亮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赶着心爱的羊群回家的美丽画面------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达的欲望。
三、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大班孩子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我多用录音带。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儿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儿模仿录音,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
四、教师引导,激发情感。
幼儿演唱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过渡语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唤起幼儿的情感。
如歌曲《妈妈的眼睛》的引导语:美丽的天空,不知疲倦的小星星眨着眼睛,美丽的天空、光亮的小星星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妈妈的眼睛)。过渡语;你们的歌声把天空打扮得更美丽,听了你们的歌,老师越来越感动,感到了你们爱妈妈的心,是啊,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妈妈哺育我们长大,妈妈是最伟大的,让我们用歌声来拥抱妈妈吧!
有这么多充满深情的话语的渲染,孩子演唱时会更加地投入。
五、辅助律动,融入情感。
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孩子们初步学唱歌曲后,如果能引导幼儿用动作加以表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个活动中,在幼儿学唱歌曲后,我就引导幼儿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付注于演唱当中。
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种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能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