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人们常说:“施教之功,贵于引导”。的确是这样,教学中要学生学好语文,这就需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我常常巧掘资源。有巧用导语激发情感,有品词句体会情感,有范读启发情感。还要“引而生疑”等方法培养学生。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自然提高。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   巧用导语   重品词句  范读启发  引而生疑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     激发情感

苏霍母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而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充盈的课文,但与学生心理距离较大,教师要善于激发、调整学生的情感,使教材内蕴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才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中的激情荡溢出来。因此,激发情感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1)巧用导入语,激发情感

好的朗读导入语犹如表演的“序幕”,应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层层设问,激发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心灵火花的撞击流下了泪水。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读者讲读课文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了一种意境,我是这样口述的“同学们,1979年11月8日,中国大地上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因病在北京逝世。总理逝世的噩耗随着无线电波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山为之肃立,江河为之哭泣。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北京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他们都想看一眼敬爱的周总理。”听了了老师的口述,学生自然进入了一种庄严、沉重、悲痛的的语气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这种导入语的激发,能使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为学生朗读句段调弦定调。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就能拨动学生心灵之弦,促使它发出最动听的心声。如:《周总理的睡衣》一课,第二段是这样写的:“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前可引导学生推敲这段话中“捧”和“望”这两个词的妙用,可问学生“捧”和“望”可以换什么词,学生回答可换成“拿”和“看”后,再让学生区别用“拿”和“看”与“捧”和“望”有什么不同,在对此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捧”和“望”凝聚着年轻护士对周总理和邓妈妈满腔的敬佩之情,学生就能饱含深情地把“捧”和“望”的音读重、拖长、水到渠成地读出了相应的感情。

(3)示范朗读,启发感染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予启发,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老师做了适当的铺垫后让学生读狐狸说的话,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学生读得很形象,读第三次的话就有一定的难度,叫了几个学生读得都不够理想,这是我就及时示范朗读,由于师读得有声有色,加上体态及面部表情对学生的传递,学生模仿读极生动形象。有的比老师还读得好,这样老师良好的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很强的,犹如思维的向导,领着学生的思维畅游,使学生模糊的东西通过老师范读豁然开朗,学生领悟了之后再读就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     引而生疑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引而生疑”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1)自学引疑。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去参与学习和探索。教师在读后检查时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狼和小羊》时,有十几位学生提出 :狼想吃小羊,扑上去吃就是了,为什么要故意找茬呢?这个问题其实正是课文的寓意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寓意。

(2)悬念引疑。教师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生疑、存疑、从而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深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巧设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他10天造10万枝箭,现在请同学们替诸葛亮算一算:他每天该造多少枝箭?在当时能造那么多枝箭吗?可诸葛亮却立下了军令状:只需3天就能造成完10万枝箭。请同学们再算一算,诸葛亮平均每天又该造多少枝箭?这样,在学生计算、思考的过程中巧设疑点:诸葛亮到底是怎样把这10万枝箭“造”好的?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就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3)演示引疑。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掌握

优秀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发言稿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福明御贝(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

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培训的目的及意义?

怎么对学英语产生兴趣呢?

怎样培养宝宝学英语的兴趣

怎么能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呢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

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备标准

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前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