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是为了考试的高分而学习,不是孩子想学什么就可以挑选的,这是最大的弊端。
?应试教育虽然弊端重重,但还是当下最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
?
弊端非常多,积重难返,改革多少年无法有进步。
中国教育如何走向世?
1。开展教育创造理论研究,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学派 现代教育理论的灵魂是创造,因为人是创造世界的动物,创造是教育实践的本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揭示丰富多彩、变动不居的教育实践智慧,将个别的、具体的教育智慧抽象上升到人类可以共享的创造理性。
中国教育理论要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育理论,不仅要揭示教育创造的本质,而且要探索教育创造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当然,教育创造理论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类教育理论的总称,包括幼儿教育创造理论、青少年教育创造理论、成人教育创造理论、特殊儿童教育创造理论等;也不是教育理论的最后形式,它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百家争鸣,进行实质性对话,将是中国教育学的重要生成机制。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中国教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经验和中国现代的教育学学科建设成就。“中国教育学的建设是有连续性的,决不可能“横空出世”般地产生中国教育学。
我们不能离开已有的教育学传统另创中国教育学。”“只有在总结了我们的教育学的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后,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进口教育学’,而有‘出口教育学’。” 其次,用中国的语言和创造思维,建立中国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要对教育实践作利学抽象,进而形成概念、揭示规律和建立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是中国教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对教育学思想理论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中国教育学主要有五个科学概念:教育、教育创造、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 理,并构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教育创造是贯穿于统一整体的灵魂。中国教育学的核心是教育创造理论,它揭示的是通过真善美的教育过程来创造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造教育理论是教育创造理论的一个方面,只有用教育创造理论指导创造教育活动,才真正使教育在适合人的创造本性基础上培养人的创造素质。 再次,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中国教育学建立的制度保障。除了社会科学的一般规范外,特别需要研究者转换角色,脚踏实地。
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必须有“教授”、“学习”与“创造”统一,知行合一,生命与学术合一的思想理论方法,以及面向实践、深入实践的教育研究行动,由西方教育理论的盲目追随者转变为反思性的、自主性的思想者;由从不关心中国文化身份、政治认同的教育思想消费者转变为直面中国文化与政治需求、直面中国经验、直面当下中国实践的教育理论生产者。
西方教育学研究的实践品格、语境取向、主体参与精神以及人性化立场(即始终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相对于它的具体内容而言,更具跨文化的有效性与适用性,完全可以为中国教育学借鉴和利用。 最后,努力建设中国教育学派。创立学派是中国教育学理论创新的组织基础和理论平台。
只有在各种学派不断建立和涌现的基础上,才能建构中国教育学的学术传统,真正地完全建构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构成学派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人物的代表性和研究的群体性;其二,立场的一致性和发展的脉络性;其三,学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对话性。
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的基本路径:教育研究者个体的持续学习、长期思考、理论创新、知行合一,教育家群体理论创造与教育实践创新统一。其中理论创造包括传统教育理论的系统提升、教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国外教育理论的文化转换、多学科理论的聚焦突变;而实践的创新则是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制度、教育工作者行为的一致性变化。
目前,最关键的任务是:教育理论研究主体要有明确的学派意识;尽快形成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学术传承机制的研究团队;构建教育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教育学理论创新、教育研究实验基地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模式;持之以恒地探索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和重大课题。
2。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教育创造实验,不断凝练成功经验 科学的持久的创造性实验是教育理论诞生的现实沃土。赞科夫20年专心从事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杜威为了实践其“进步教育”之理想,曾十几年如一日全力在芝加哥创办实验学校;陶行知先生为了实现其教育救国之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心组织并开展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等等。
这些扎根于教育现实中的实验研究成果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3。用教育创造学原理和方法指导教育创造活动 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重塑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品性,是其发展的必要途径。“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必须基于实践,对中国教育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本土境脉与本土实践之中,不能用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与言说方式来套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规引中国人的教育实践。
中国教育学发展水平不高,除了受外来教育学的影响和国内意识形态的左右外,主要是缺乏对具体真实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人的内在发展需要的原创性研究,没有形成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 要使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双向激活,关键在于课堂革命、教室革命。
因为教室是师生活动的舞台,课堂创造是师生生命能量增长的源泉,一切理念要通过师生的主体活动才能起作用。中国教育理论不仅要关注宏大的教育叙事,更应该关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状态、师生关系、课堂的共享和共创问题。科学认识教育教学中的人和深刻揭示教育教学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一般机制是中国教育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