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现在教育部门还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在国外的一些国家早已经注重孩子的理财能力培养了,比如,英国教育部门现在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理财教育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储蓄和初步的投资。国内目前新出的一套适合儿童的理财漫画书很不错,“财富梦想家”你可以买给孩子看看,里面基本的理财知识都包括了
看看国外家庭怎么进行财商教育
第一,犹太人让孩子延后享受:
犹太人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这也是犹太人成功的最大秘诀。他们会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你去赚取所需要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这是犹太人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第二,法国人教孩子学会花钱:
法国的克里夫妇两年前曾给他们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各自设立了3000欧元的“独立账户”,时下儿子的账户上仅剩下1800欧元,而女儿的账户上却还有2500欧元。克里夫妇并没有据此简单地批评儿子、表扬女儿,而是对他俩的消费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儿子尽管在两次消费中有“超前”之嫌,但多数消费合情合理,他享受到了理应享受的生活乐趣;相反,女儿近来总是“勒紧腰带过日子”,连必需的学习用品也舍不得买,更不用说娱乐享受了,因而从总体来说她的生活质量远不如她的弟弟。夫妇俩对儿女作了针对性极强的指导,让两个孩子明白:要学会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这是克里夫妇正在进行的“家庭理财课程”。事实上,法国孩子的“家庭理财课程”早在3、4岁就开始了。那时的孩子刚刚有“数”的概念并初步知道了加减法,已经懂得了如何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了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孩子们第一次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1~5欧元,从拿到这笔“小钱”开始,法国的父母就会鼓励他们正当、合理地进行消费,当然,在消费之前免不了给他们出点主意。
第三,日本家长不“赏钱”: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孩子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在金钱教育中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家务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完活后要报酬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四,美国家长循序渐进教理财:
美国父母教孩子理财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规则。孩子3岁时,父母会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告诉他金钱的重要作用,并且告诉他金钱的来之不易。到了4岁,父母会让孩子知道钱的面额,并让他知道,钱虽然有用,但不能自己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必须有所取舍。到了5岁,父母开始告诉孩子哪种面额的钱可以买到哪种东西,以及钱是从哪儿来的。孩子6岁时,父母会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金融货币,并学习简单的找零,练习点数目很多的零钱,并让他知道在处理财务时会遇到许多困难。7岁时,父母会帮孩子认识标价,以及寻找打折品。8岁时,父母让孩子了解他们可以做额外的工作来赚钱,如:让孩子在家门口放一个茶水摊,路过的大人一般都乐于惠顾,他们并不是为了饮用,而是为了鼓励孩子的劳动。同时父母会教孩子如何学着存钱,因为他可以拥有一个储蓄户了。家长会带他去银行,开一个监护账户,要他知道银行的所在,告诉孩子他可以定期去存钱,而且保管这个存折。到了9岁,父母会让孩子简单地制订一周的花钱计划,并让他学着货比三家。10岁时,在孩子每花一笔大钱之前,父母会让他从小钱存起积少成多。11岁时,孩子基本上知道了买家与卖家的关系,有了对电视广告的正确认识,并可以试着在银行进行定期存款了。12岁的孩子已经有能力管理自己的零用钱了,这时父母会帮助他们做预算,有计划地花钱,如:孩子想要买一个芭比娃娃,父母就会先帮助她做预算,每周存钱,直到足够买一个芭比娃娃为止。父母认为让孩子意识到为得到某些物品而储蓄是很重要的,并且孩子应该知道如何去储蓄和使用这笔钱。如果他在周末的下午发觉自己已没有钱可用,那不妨就让他在下一周内身无分文,这样,他就会懂得责任和结果,知道用钱时应该谨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