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教育应该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与周围人、事、物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民间游戏、区域游戏、混班游戏等形式,创设与幼儿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的游戏主题内容,逐渐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体验社会规则,最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区域化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是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培养幼儿社会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选择的区域游戏活动内容和主题要与幼儿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老师在引导幼儿游戏时要融入社会性方面的内容,比如同伴冲突解决、基本礼貌礼仪规则等等,让幼儿将在游戏中学到的社会性行为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社会意识。第二,区域材料要尽可能生活化、多样化,而且数量要满足幼儿的需求,使游戏情节更加的丰富、游戏性更强,这样可以给到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也可以满足不同游戏活动主题的需求,营造“小社会”氛围,为不同区域创造更多交流、合作与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社会性发展条件,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开展混班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混班游戏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交往环境,比如鼓励同龄与异龄、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的交流,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由于他们在思维方式、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增强交往能力。比如,幼儿园老师可以将大、中、小班的建构区合并起来,让这三个班的幼儿在同个区域进行游戏活动,由于建构区是讲求协调、合作、组织的区域游戏活动,刚开始由于不同班级间的同学不熟悉而阻碍了沟通合作模式的开启,但随着大班幼儿发挥榜样作用,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中、小班的幼儿也会受到影响,逐渐融合进来,逐渐的,大班的儿童在榜样自我心理暗示下会自觉主动去帮助引领、谦让中小班幼儿,中小班的幼儿就会模仿、请教大班儿童的做法,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友好交往的氛围,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民间游戏让儿童体验和感知成人社会规则
普遍的观念认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更多是源自父母的引导作用,但事实上,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儿童的同伴群体,也即是年龄相仿的儿童群体间相互的影响。民间游戏是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对塑造幼儿的人格,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让幼儿体验和感知成人社会的法则。第一,“老鹰抓小鸡”这个经典民间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见的关系,感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则,感知集体合作、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原则,培养幼儿学会换位思考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实现,比如“过家家”游戏,有人扮演母亲的角色,有人扮演父亲的角色,有人扮演孩子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要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推动游戏的发展,所以通过这样的游戏能够培养儿童换位思考的能力。第三,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在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让幼儿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文化,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