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找我咨询亲子关系矛盾的问题。这些来访父母在咨询中,经常有意无意能听到他们有如下遭遇。
“平时不管怎么跟孩子说话,她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真的不知道该拿这孩子咋办了!说啥都不起效果,真不知道怎么说她才能听得进去?”
“上次回来我告诉她上课要认真听讲,多请教老师,不知道她听进去了没有,现在孩子大了,真的太不好管!”
“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回来,我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效果非常不好。现在不仅跟我关系特别差,在学习上,还总跟后面的人比,他说反正有人比他考的更差,不着急,太气人了!”
这些父母都存在着一个共性:无论怎么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就是不听,只有父母开始亮出“武器”时,孩子才有所反应。其实归根结底,这都是亲子沟通出现了障碍,沟通失败极大的影响了一个家庭的和谐。面对着身体心理急剧变化的孩子,他们希望独立且渴望成熟,但又无法独立且心智未化,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会遇到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弄的我们措手不及。
父母跟孩子沟通中,经常处于4大误区1. 讲道理
很多家长喜欢站在成人思维的角度,塞一堆大道理在孩子的大脑里。讲道理就是成人利用理性认知来说服孩子听从我们的想法,殊不知,越小的孩子感性认知越强,当成人的理性认知和孩子的感性认知碰撞在一起,势必水火不容。这就好比夫妻之间吵架一样,丈夫说“咱家现在穷,你不该总是买买买”,而妻子却说“你不爱我了”。孩子不希望自己本能的情感,如悲伤、愤怒和害怕等感受,被父母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无情否定,无论对错,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接纳自己。
2. 暴力沟通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一开始还能耐心说教,三分钟下来忍耐不住,就开始施展拳脚,大打出手。类似于打,骂,吼,指责,攻击等,这些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负性行为,都属于暴力沟通。有的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有的父母认为,天下没有打不乖的孩子,如果一顿打不行,那就来两顿。这无疑能暂时控制孩子被迫听从父母的意愿,但效果很差,反而还为今后的教育和亲子沟通埋下祸根和隐患。长期处于这种教育方式和观念下,孩子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问题,比如,过度自卑遇事退缩,抑郁焦虑没有自我,且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递者等。
3. 过度比较
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Dan Greenberg曾说过“如果真的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吧!”不断的被比较,会让孩子逐渐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全球著名的伊顿公学,就鼓励学生活出自我,勇敢做自己,别因他人而否定自我。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且具有强大潜能的,只有把自己放在最适合的赛道上,我们才能跑出最好的成绩。
4. 喋喋不休
父母遇事总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在孩子耳前唠叨,这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最大的因素。父母说话太多,就严重挤占了孩子训练讲话的机会,而且信息量太大,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负担。这是为什么很多唠叨的父母,总是会面临着孩子的机械顺从、无声反抗、甚至是直接对着干。在教育中,太多意味着无效,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循序渐进的教育入手,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5. 沟通模式错误
很多父母都会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沟通,例如:责备,问罪,威胁,说教,命令,警告,讽刺,挖苦等等,其实认真反思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样做效果真的很差。但现实中,依然有很多父母采取错误的模式跟孩子沟通,“作业还没写完吗……都怪你不好……在闹揍你……你这样不好……小点声……没完没了是吧……你真差劲……怎么世上还有你这样的人”等等,父母态度越强烈,孩子越是反抗,父母和孩子似乎是“仇敌”关系,这注定是失败的沟通模式。
面对亲子沟通障碍,父母该怎样做来改变?我将提供以下11大方法,以供参考。1. 少讲道理,多讲故事
孩子注定是感性认知远远大于理性的,他们更在意自己的感受是否被在意,而不是你的道理和观点是否更加深刻或更有逻辑。因此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好是坏,这是成功沟通的第一步。受感性认知的趋势,孩子更容易接受故事教育,因为故事更有趣,有情节和冲突的波澜起伏。如果非要跟孩子沟通时摆摆道理,那么,通过故事来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让孩子思考和接受。
但是故事一定不能老生常谈和平平无奇,就像《疯狂原始人》中,尽职尽责的父亲呆瓜,给他的家人们讲故事,总是呆板和无趣的。“从前有一个小孩儿,她不听家人的话,走出了山洞,然后就‘一个血红的手掌印’了”。而相比之下,盖的故事就更加有趣,而且很新奇。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曾讲说,“讲故事将会成为21世纪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父母学会讲故事,不仅能很好的起到成功沟通教育效果,还能锻炼孩子讲故事的能力。
2. 拒绝暴力沟通
向弱者施加暴力,是非语言类最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可能会暂时解决眼前问题,但是暴力过后,疮疤容易消失,创痕潜藏心底却永久伴随。教育孩子,适度体罚是需要的,但这跟暴力绝不是一个概念。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尽管再烦躁和生气,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个缓慢过程的,光靠打骂教育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抑制,而非促进。就像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文章所写:上帝给我一个任务,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严厉的呵斥和痛苦的惩罚,我永远坚信能够管住一个孩子的,往往是发自内心最深处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这种情感的沟通比施加暴力更能有效的解决孩子所处的问题。
3. 跟孩子做朋友
跟孩子的沟通,建立关系是基础。如果跟孩子关系搞僵了,或者直接破裂了,那么,沟通起来就一定是对牛弹琴。维护好的亲子关系,跟孩子做上朋友,让他感觉到你跟他是一伙的,才能让孩子事事愿意跟你交流,并开始考虑你的感受。而且孩子如果认为你是他的好朋友,甚至会对你的一些教育和建议,简直言听计从。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朋友说话甚至比老师都管用。
在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
当你跟孩子沟通时,无意间听到孩子一些不好的秘密时,一定要忍住,才能有机会指引他改正。比如当孩子偷偷告诉你,他爱上了同班坐在他前桌的女孩儿,并在一起相恋快半年了。这时你一听吓坏了,“早恋+半年”这么严重,“这小兔崽子要翻天了”。记住此时暴跳如雷且面目可憎的显露原形,这一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会让你跟孩子之间连朋友都没得做。最好的方法是忍住,尽管心里已经翻江倒海,表面还要维持和假装和颜悦色并耐心倾听。因为只有维持好跟孩子的关系,你才能有机会在“暗地里拆散”这对痴男怨女。当然,尽管我们知道这样做有悖“尊重孩子且人格平等”的理念,但是为了孩子学业,这些看似很“邪恶”的小方法真的很管用。
4. 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犯错其实是好事,因为现在犯错才能使孩子未来能少犯错,很多人的成熟和能力都是在一次次犯错中锻炼起来的。只有做事,才会犯错。我们想让孩子成长,就一定要接纳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多犯错,并积极的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且孩子犯错几乎是低成本的,如果等到孩子成年了再犯错,那犯错的代价一定不可估量。
5.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欣赏孩子做事的过程,会增强孩子做事的动力和动机;赏识孩子行为的结果,会强化孩子的进一步行为;适当的干预和提醒,是帮助孩子纠正方向,更好发展。当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时,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少一些功利心态,多一些体验式的成长。“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多一些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且更快乐的成长。
6. 让孩子有好的感受
孩子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行为有着强相关,孩子只要有了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家庭教育是一对一的,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对于训练“如何让孩子有好的感受”方面的技能,我们会有充足的时间和大量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够让孩子有好的感受?
不是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就能让孩子有好的感受,而是在延迟孩子满足感的前提下,无论孩子的感受是好还是差,都要去无条件接纳。但很多父母的做法却是,总在不断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因此开始无休止缠闹着父母时,他们就开始采取立刻满足孩子欲望的方法,来暂时改变孩子的感受。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好,这不仅会养成孩子有了欲望就要立刻满足的习惯,还会为今后的亲子沟通埋下很多隐患。
比如,当孩子一时兴起想要买商场里最贵的那个玩具时,这就是一种感受,但这个欲望满足的代价很大。此时刚硬的父母大多的做法就是直接去否定孩子的感受。“买什么买,家里有那么多了,还要买,快走,天要黑了,咱们要赶紧回家了。”当孩子的感受被直接否定了,就会产生一系列后续的情绪加重的问题。
再比如,在公园玩耍奔跑中,孩子突然摔了一跤,哇哇大哭。一般作为性格秉直的父亲,都会立刻扶起孩子,并差劲的回应,“都说过你多少次了,不要乱跑,你就是不听。现在摔跤了吧,真是活该!这有什么好哭的,摔了一跤而已,没事儿的。”摔了一跤肯定没事,但孩子的感受却被否定的体无完肤。这种做法,一定不会让孩子有好的感受。
那么,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后的行为和反应是什么呢?
我猜无非以下几种:闷着不高兴;做出让你烦心的举动,比如说到处乱跑,无意间逃离你;无理哭闹并拽着父母不让离开,或者直接在地上打滚不起来,让父母必须要立刻满足自己;甚至你喊他时,他却不理会无动于衷,其实并不是没听见,而是装作不当回事。这些都是孩子感受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和关注后的一种反抗行为。当孩子的情感体验是糟糕的时,当然很难会有好的行为。即使孩子的欲望立刻被满足了,也不会有太好的感受。对于成人在工作中来说,当我们的感受被老板无情否定,又何曾会有好的行为呢?
其实成人和孩子,是两个不同且独立的个体,对于各自真实的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即使再生气也不能直接拒绝他们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注,并给予理解和共情。
那么,怎样做才能算是接纳孩子的感受呢?下面将给出4个接纳孩子感受的具体建议:
1)全神贯注的倾听。
倾听是接纳孩子感受最重要的方法。如果家长能够蹲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清晰的表达表达自己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情感认同,对于父母的理解和关注,他们心底即刻满足的欲望也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倾听需要的是耐心和包容,去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伴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涉身处地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此刻我们正在关注着他。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的感受。
用关心的态度和简单的语言来回应孩子,比如“哦,嗯,原来是这样啊”。当父母积极的回应孩子的感受,他们就能够慢慢在感受的叙述中不断自我整理思路,并从中找到解决办法。用简单语言来积极回应孩子的感受,这种做法非常好用。因为当孩子冲着我们表达心里糟糕的感受时,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父母过多的语言,不仅会存在断章取义之嫌,还会让孩子失去说话的主动权。如果问及过多隐私的问题,孩子还会感到被冒犯,他们会出现防御心理,所以最简单的语言往往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
3)请说出孩子的感受。
父母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沟通非常重要,效果也很好。那怎样做才能算共情呢?那就是当孩子说出自己感受时,父母可以将孩子的感受再描述一遍。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女儿回家后,带着失望的表情说:“爸爸,这次英语我考差了。”父亲:“哦,是嘛?那你应该挺难过的。”女儿:“嗯,今天都快伤心坏了!”父亲:“嗯,你确实挺关心英语学习,平时你经常牺牲玩耍时间,在家里用功安静的学习英语。”女儿:“嗯,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我一直都想考到很好的分数。”父亲:“哦!那这次真是挺遗憾。”女儿:“不过,爸爸,其实我早已经找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那就是这个单元的英语笔记,我在考前没有背好。所以很多简单的题错了很多,下次我一定会在考试前,认真背诵笔记本上的知识。”父亲:“嗯。你能够从失败中,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我真是为你感到高兴。”
父母通常用说出孩子感受的方法,来给予孩子共情和理解,一定会让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心里感到舒服和安慰。因为有人能够理解并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他们会感觉非常好,因为这在其他地方无法感受到。当我们开始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他们也会更加配合我们的教育和接受我们的建议。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道理上的解释。
在生活中,孩子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奢望。如果我们不满足他们的欲望和想法,他们就会闹情绪和生气,容易形成不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果对孩子任何的想法都无条件予以满足的话,也会让孩子今后变本加厉的提更高的要求,其实这就是骄纵的教育方式,而且一旦某一天,他们的欲望无法被父母满足时,他们就会不断责怪父母。
其实,在孩子提出对某种物品渴望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理解和关注,然后用幻想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愿望,从而代替道理上的解释。“你现在就想吃肯德基,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够给你变出一盒肯德基来。那就太棒了!” 在这里我要建议家长们,不能养成孩子不劳而获的思想,要从小就告诉他们得到任何东西都要通过劳动。想要20块钱,就必须去自己挣,可以先从家里起,打扫清洁5块,洗衣服7块,整理房间3块。做了多少事情得到多少报酬,明码标价,这样孩子就不会在乱要钱了,而且也会逐渐养成孩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乱花钱的行为也会大大减少。
7. 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
当我们跟孩子沟通时,不妨试着停下来,停止我们即将脱口而出的话,这些话不经过大脑的思考,往往无形中是具有杀伤力的。蹲下身来,跟孩子保持同等高度,或者最好去仰望孩子,或者是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且尊重平等的聊聊心里话。当我们静下心来,先充分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再思路清晰的表达我们的看法,这样才不会导致双方内心抗拒,而导致没有效果的沟通。
8. 要求孩子身体面向你
当孩子面对着你开心大笑时,他们从内心是接受你的;当孩子跟你说话背对着你时,说明他们此刻一定是不接受你且不愿意沟通的。行为是内心的一面镜子,内心可以被掩饰,但行为却能将其最真实的还原。因此当孩子对父母有着抵触情绪,而且我们跟孩子沟通不畅时,不妨可以试着让孩子暂时冷静一会儿,然后让孩子跟你身体面对面坐着,并且从父母做起,双方彼此都假装微笑1分钟,来化解沟通的矛盾和抵抗。身体姿势的改变,也会影响心理的改变。
9.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所看到的过程性问题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犯错后,更多是采取对结果的指责和批评,甚至是对孩子进行贴标签。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和进步,反而还会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并剥夺了孩子自省和反思的权利。作为优秀的父母,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实事求是的描述事情经过,引导孩子去反思过程,而不是只看重结果。不好的结果只会打击人的自信心,能看清过程中的不足,才能更好的指引我们进步。
即使用语言帮助孩子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也请尽量不要长篇大论。对孩子们来说,越简单,就越容易被记住,而且效果也就越好。父母唠叨啰嗦,只会招致孩子内心更加烦躁和希望逃离。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过程,不添加任何主观想法以及判断,才是跟孩子最好的沟通方式。
10. 表达感受,不要人生攻击
当我们看见孩子糟糕的行为,只需要表达当前感受即可,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比如,当你在超市购物,孩子到处乱跑且捣乱,不听父母的话,那么最好的管教方式是,直接告诉孩子你当前生气和愤怒的感受。因为只要不受到人生攻击和恐吓威胁,孩子都会很容易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如果你说“这真是个顽皮的孩子,没法管教了,就像那些被惯坏了的孩子,今后铁定没出息。每次出来都这样的不守规矩,下次你哪里都别想去了,给我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如果这样,那么我们肯定得不到最满意的答案,因为孩子肯定会变本加厉的跟我们作对和反抗。因为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消极回应,他们的感受是没有被关注和理解的,潜意识里很容易产生难过和沮丧,当孩子产生对父母的抵抗和恨意,一定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沟通的效果更加糟糕。
对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升至对孩子个性和品格的评价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我们将其称之为“贴标签”。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贴着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你是个小混蛋”,“你不诚实”,“你的心理有问题”,“你自私且懦弱”等。尽管从心理学的研究上来说,给人贴标签的行为是不对的,无论这个标签好或不好,都是在对人进行下定义和做判决。最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表达父母感受,不带任何人生攻击的语言。
11. 写小纸条
当家长没办法跟孩子有效沟通时,冷却处理反而是最有利的方式,父母可以采取写纸条的方式,将我们的想法传递给孩子,这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亲爱的儿子:妈妈知道你最近学习很辛苦,压力也很大,妈妈很在意你的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是否能带给你快乐。近期妈妈没有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你的感受,妈妈为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跟你道歉。而你却总是能包容和帮助妈妈,谢谢你!爱你的妈妈。”如果这个纸条写出来,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亲子之间的矛盾也会因为一张小纸条而化解。
有段时间,我的班上有个成绩并不特别好的孩子,她的英语作业总是完成不理想,当然我也找他谈过一次话,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几句评语,以小纸条的形式夹在了作业本里,“小叶,在这一年里,你在老师心中,一直都是最喜爱的学生。最近你的作业情况让老师感到有些担心,可以允许老师帮帮你吗?”就这样的一张简单的小纸条,产生了效果。孩子虽然并没有给我回信,但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上课和作业都更加认真了,不仅成绩提升起来了,而且跟老师的关系也更近了。一张纸条虽然简单,但对孩子来说,效果确实很好。家长们,不妨试着放下面子和孩子多平等沟通,实在不行就用小纸条的形式来跟孩子沟通。
亲子之间要做好行之有效的沟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改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多花些时间来学习思考,以及不断践行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才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我们家庭生活的幸福最有促进作用的。
本篇文章所有内容均为码字教育原创,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和“转发”哦!我会在“头条号”和“悟空问答”里,继续推出高质量的教育文章给大家。《Maple老师谈教育》专门从事教育领域创作,谢谢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