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二、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三、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四、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生活中,父母通过自己的做法给孩子示范,根据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境向孩子提出建议和要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五、怀有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六、懂得自我怀疑的必要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缘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这并不总能靠得住。懂得自我怀疑,防止固执己见,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时时谨慎,用更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会开辟全新的亲子关系和教育境界。 七、教育是帮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很多父母常说:小孩子都一样,哪有这么复杂?这是一种外行的表现。人是生而不同的,各有所长和所短。有智慧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扬长避短,但前提是先要发现孩子的所长和所短。孩子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天性的个体,做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发挥他天性中的长处,克服他的短处。遵照孩子的天性进行帮助,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而忤逆孩子的天性,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塑造,就会像螳臂当车一样自不量力。 八、懂得教育的界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刘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成立“青少年免费咨商中心”,有很多家长找他反映他们有亲子方面的严重问题,有些家长带着有问题的孩子来到刘墉面前,一开口就说“刘老师救救我,我都要发疯了!”这也常是他们孩子对刘墉说的第一句话。这些家长不是不爱孩子,他们的要求多半合理。孩子也都很有礼貌,不像父母形容的糟糕。只是父母付出得愈多,要求得愈多;牺牲得愈多,不平的愈多。结果是:爱得愈深,伤得愈深。常见有些父母的“毒舌”往往带着侮辱,譬如讲“你这么胖,不遮一遮,好意思出去吗?你好意思,我可不好意思跟你一起走。”尤其是当一个身材苗条的妈妈,对女儿这么说的时候,似乎显示她在跟女儿比美。难道她是以鄙视女儿,来彰显自己?孩子是她生的、是她的孩子,不是她的敌人。当全世界都否定她孩子的时候,肯定孩子的应该是她啊!更普遍的是拿别家的孩子贬抑自己的孩子,说人家的成绩多好,自己的孩子多烂,害得自己出门都抬不起头了。父母比来比去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说父母不敢抬头,更伤孩子的心,因为那显示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的面子。为什么相爱的人总是彼此折磨?多少一等一的创意,硬是被“自作聪明”的父母糟蹋了。多少好苗子,硬是被想要“赢在起跑点”的父母伤害了?父母要孩子赢,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的虚荣?为什么应该无怨无悔的爱,会落得如此不堪?是因为日子太难过,让父母担心孩子将来饿肚子?还是因为父母没信心,硬要孩子证明自己的遗传并不差?又或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功利,大家比来比去,使得亲子之间的爱,变了质?多少孩子才上幼儿园,爸妈已经在打听补习班,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还能剩下多少?当社会的价值观“只肯定”那几所学校,挤不进去的孩子,就要被认为无望了吗?人各有长,不必死心眼地朝一个地方钻。父母只要了解孩子的长处,个个孩子都可以是天才;每个孩子朝着自己的长处去努力,个个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过去几十年,刘墉写了很多励志书,教年轻人积极向上,他一直想要为做父母的人写一本书,不是教他们怎么逼孩子成功,而是怎么让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他收到很多朋友的来信提问,泰半都是问亲子教育,其中有许多孩子刚进幼儿园,爸妈居然已经在操心未来的功课。于是刘墉为广大家长父母整理了,倾注他一生心血的亲子教育心得,一共总结出40条经验。这些心得经验都是由他感触甚深有感而发的,里面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理论,但大都浅显易懂。他认为学龄前的教育太重要了,从娃娃出生就不能马虎。至于孩子已经大了的父母,了解早期教育也有帮助,他可能使你了解,原来孩子今天的问题,是早期教育偏差造成的。你可以因此更谅解孩子,并且寻求弥补的方法。他从孩子诞生之前说起,谈父母应该怎么配合娃娃的听觉视觉触觉和大脑的发育,做好早期教育。还谈到学龄前孩子教育要注意的事情,让孩子提前入学,会不会是让他们赢在起跑点的好方法?音乐、美术和语文教育,对孩子的大脑开发有什么帮助?哪些教养是从孩子早期就该培养的,教孩子说话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孩子正式入学之后,他会谈该怎么帮助孩子跟老师同学沟通,孩子犯错时该如何对待,怎样避免孩子沉迷电玩、怎样对孩子训话………对于更大的孩子,他会谈早恋、性教育、社团活动,也会告诉大家我作文的诀窍,和临时抱佛脚,加强记忆事半功倍的读书方法。人各有才,每个孩子都跟别人不一样,无论家长老师,都不能把孩子硬往几个模子里塞。未来人们的寿命更长了,选择更多了,不再能让孩子用老一辈的人生规划,也不再能用“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来看待“新新人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孩子都该成功!只要你能肯定他、引领他、却不干扰他,让他发挥,他就能让你刮目相看。刘墉谈亲子教育的40堂课现在加非凡小狮为美迅好友,可免费领取《刘墉谈亲子教育的40堂课》【课程核心】从哈佛、哥伦比亚大学到沃顿商学院,儿女双学霸的刘氏家教秘诀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一套可复制的孩子教养方法论40堂大课+答疑互动,零距离与刘墉沟通亲子问题【适合谁听】●所有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不知如何管教孩子,担心孩子学习、成长的“焦虑父母”●觉得孩子小毛病太多,常忍不住咆哮的“虎爸虎妈”●想给孩子更好的家教、却又力不从心的“忙碌家长”●想全面培养孩子好习惯、好教养、好人格的“完美父母”●备孕或即将生产的新手爸爸和新手妈妈你将获得●一份可复制、已验证有效的教育儿女的教养方法论● 教孩子守规矩、有教养、讲礼节的家庭教育方法● 教孩子从小掌握自控力、时间观等人生好习惯● 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说话技巧,解决叛逆期问题● 教孩子好好读书、记忆、写作、说话的刘氏秘诀● 家长与孩子长期相处的关系攻略和心态调节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是上帝的宠儿,一生优秀、成功、幸福。而每个孩子都有其特长和天才点,能否成为“上帝的宠儿”,关键在于怎么发现和培养。在这40堂课中,刘墉将倾尽所长,教你观察并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孩子优势,帮助孩子成功。不论培养儿子、女儿,都可复制的家教成功经验知名教育家刘墉老师,结合自身家教经验和几十年的教育心得,给出具体、透彻、接地气的家庭教育建议和对策,不空谈理论,只给你用得上的“刘氏秘诀”。让你既解决孩子的问题,又让亲子关系更亲密,让孩子更懂事。教你培养孩子好的教养和情商孩子不仅要会学习,还要有好的教养和情商。刘墉将从家庭教养、人格教育、生活习惯入手,教你孩子从小就该懂的事、该有的见识和该守的规则、底线,为孩子建立一生受益的好习惯和好教养。教你认识孩子,也成长自己在历经70年人生岁月后,刘墉将与你分享他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教你既培养快乐成功的孩子,也面对自我的成长,让亲子养育成为幸福、亲密、不留遗憾的人生过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