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硬性条件健全,比如:孩子可以获得成长过程的全力支持。
2. 潜移默化的影响。寒门可以出贵子,但很多是父母双方素质高的前提下,再加上好的教育,孩子更可能成功。
------精锐,。五角场教育,,
如何正确评价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人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如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还有学者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我们的教材给出的观点很显然是反对遗传决定论的。理由是:
第一,遗传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说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这很好理解。说遗传只能为人大发展提供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第二,人的遗传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遗传基因的破译可能在医学上的价值更大和更直接些,目前还无法通过DNA来破译与人的各种能力、智力等相关的遗传因子,但是,人们又分明看到了基因对人的个性、智商、技能等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的巨大影响的。突出的才能,基本都是天赋的。
第三,人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生理发展程度。这个生理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个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跃迁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在同年龄阶段不仅有共同的表现,同时彼此之间又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即因个人间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超前发展或延后表现,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体表现。
第四,遗传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遗传素质也是有个别差异的,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方面也都有不同的区别。实际上,人的智力水平、才能、特长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区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这要通过遗传的缓慢进化才能实现。
第五,遗传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人的遗传有3%~5%的概率是非常态的,即我们所说的“超常”。“超常”有两种情况:低于常态的和高于常态的。教材中的观点是不符合常态的情况下,遗传对人的影响作用就是决定性的,常态的情况下不起决定性作用。
我在这里介绍橡实理论的目的在于,想通过这样的独特的理论来说明,关于人我们认识的并不多,很多事是很难解释的,橡实理论要破译心灵,显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却也有无法让人信服的东西在。我还是那个观点,对人的发展因素的分析,应该是落实到个体身上的,而不是根据已有理论,教条地套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能具体分析,决不可以忽视个体的个性特征。
在教育中,我们实际上常常是忘记了人是自然的人,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遗传上的差异性,过分强调对人的教育上的改造的作用,缺乏引导的观点,更多的是行为主义的塑造的立场。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人,而不是根据人的潜质引导和开发人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东西。
第六, 遗传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教材中给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的理论认为,至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生理活动方式,遗传已对它几乎没有影响。原因有二: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的推进,潜在已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对这个观点。可以提出质疑。潜在的因素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后天没有开发而消失。第二点,只能证明后天的影响不符合人的天性而不能说遗传的作用减弱了,是遗传的影响因子被压抑了。
总之,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性,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从遗传素质到智慧才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遗传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一个遗传素质较差的儿童,未必终身无所作为。在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条件、教育程度或教育专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实际的驱动机制产生着各种不相同的现实的人:文盲、工程师、艺术家,并直接导致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性质、领域等方面的种种差别。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教育、公共场所、社会风气、流行思潮和社会制度等。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作用呢?
第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第二,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第三,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我们已经体验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社会观念下,人们的观念、意识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社会意识的不同。曾经是法宝的竞争意识,现在正被合作的意识所替代。曾经是法则的“适者生存”的观念,现在也正为“学会共同生活”的生态意识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替代。时代的精神决定人的观念和意识。
第四,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不同生活、文化条件和教育条件,可能导致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即使是智力优异的个体处在一个生活艰难、教育水平低下的环境,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也可能成为使发展受到影响,才能被埋没。
第五,环境对人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环境因素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它是在与各种人的交往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对人发生影响的。其中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环境对人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是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这种自发的环境因素没有既定的目标,不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影响人的发展。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但能认识世界,还能改造世界,通过改造世界来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
那种认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第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第五,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弥补遗传上的缺陷
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还应该附加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这样肯定地说。因为,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成为人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成为人发展的阻力。
四、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满足一些条件才行
这些条件是:
第一,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可教育性和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可教育性是指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的能力。一般来讲,人是可教育的,是具有可教育性的。但是,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可以接受所有的教育的。在某些方面可能就不具有天赋。对一个不具有可教育性的人进行教育,教育是不可能有作用的。
再好的教育如果受教育者不接受那也是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这是指在受教育者具有可教育性的前提条件下,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如果受教育者不愿意接受教育和拒绝接受施加的教育影响,教育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学校提供的教育过于单一,而且过于关注少数人,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教育是没有吸引力的,有时只是从教育中体验失败、感受痛苦,因此,学生厌学情绪很大,这不仅在我国是这样,在日本也是这样。学校教育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很大的原因。
第二,从教育自身的影响条件看,教育必须是高质量的。
低质和恶劣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负面的,并不是积极的影响,因此,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的应有作用的发挥。
教育的质量决定教育能否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家庭环境
很多情况下,学校并不能完全控制得了学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精神的物资的,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家庭的变故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休学。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有影响的。很多情况下,儿童的天赋因为家庭不能给予及时的开发而得不到发展。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一个人的性格,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家庭中形成的。有遗传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烙印是很显著的。
第四,社会发展状况
在谈到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时候已经谈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任何教育都是社会的教育,它自身的发展首先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教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取决于社会发展状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教育不重视,也没有受教育的需要,教育也就无法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总之,影响人的因素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教条地理解和运用现有的理论。尤其是不能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不能忘了人的本性,不能片面地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或精神属性。教育作为人道的事业,在当前我国的情况下需要特别关注个体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人。在学校教育中,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突显出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我们取这样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时候,我们在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时候,就不会太强调学校教育的改造作用和按照社会性的塑造作用。教育应该是对每个独特的生命的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引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