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生出来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今天呈现出来的所有问题都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有的家长说:我的小孩特别窝囊、胆小、性格懦弱,天生的!其实你知道吗?这和孩子小时侯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有密切关系。很多西方国家的父母,他们从不追着孩子喂饭,到吃饭的时候,孩子只要说吃饱了那就是吃饱了,父母让他们去干自己的事。他们的理论是:孩子被饿过一次就知道了,他下次吃饭一定会吃饱。因为他尝过了挨饿的滋味。因此,西方的孩子不管是否能像我们所定义的“有出息”,但他们都普遍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爱”的名义下80%以上的家长打过孩子,而打孩子又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孩子调皮、不听话、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任性,为了树立家长的权威、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就得打。曾经有一位家长打孩子的理由竟然是:孩子的行为总超乎自己的想象范围!更多的家长说:“打孩子是因为爱他。”那打孩子有没有更深层的理由?根本理由是什么?很多人同意打孩子是因为“爱”。这个理由成立吗?我认为家长打孩子和美国打伊拉克是一样的。美国为什么打伊拉克呢?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布什“爱”萨达姆,爱得死去活来!当然这是个笑话。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美国打得过伊拉克,其它的都是借口!家长打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小学里会有老师打学生,而大学里很少有?答案是因为小学老师打得过学生。当孩子慢慢长大,家长举起手来打孩子的时候,孩子拿胳膊一挡,你忽然发现孩子和自己差不多高了,胳膊可能比自己的还粗,孩子的劲儿比自己还大。我们会和孩子说:“孩子啊,你现在懂事了,以后再也不打你了!”其实真正原因呢?是自己打不过孩子了。家长打孩子是家长智慧不足的表现,并给自己的智慧不足披上了“爱”这个貌似合理的外衣。实际上是没有把孩子,即使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当成一个有平等人格的主体来看待,这是家长打孩子的根本原因。家长的核心能力是爱与被爱,去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所有孩子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但是这种能力,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就如同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样,这种能力被遗忘了,退化了。爱与被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平时对孩子更多的是一种要求,是一种控制,是一种交换,为教育孩子裹上了一层爱的外衣。别把孩子再当作打骂训斥的对象,而是当作学习、欣赏、感激、平等交流的对象,不打不骂,尊重鼓励,这样的亲子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请在爱的名义下,从如下的点点滴滴做起:(1).任何时候都对孩子满怀希望; (2).经常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让孩子感到在家里很快乐; (3).经常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不要泼冷水; (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 (5).父母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6).不对孩子说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坏话; (7).能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8).不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 (9).当别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不护短; (10).正确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1).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 (12).每天都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3).每天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14).鼓励孩子主动做事,即使失败了,也认为是值得的; (15).经常和孩子讨论各种问题,加强双方思想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16).孩子有话对你说时,不管你多忙也要耐心倾听; (17).批评孩子时,允许孩子辩解和反驳; (18).不对孩子说“就你笨,什么都不会做”之类的话; (19).一般不强迫孩子,给孩子自己选择和判断的机会; (20).对孩子许诺的事,说到做到; (21).欢迎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玩; (22).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其心理需求; (23).在家里,给孩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24).给孩子买玩具不宜过多和过于高档; (25).不要动不动就恐吓孩子; (26).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 (27).家里有大事,尽量征求孩子的意见; (28).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与孩子算陈年老账; (29).不要纵容孩子的攀比心理; (30).不要对孩子不闻不问或放任自流。亲子教育的误区:误区一:从小拔苗助长。早期教育对人才成长有特殊意义和异乎寻常的作用,是人生和人才的奠基工程。但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其智力开发,1岁以内就忙着学认字,不到3岁就学起了外语,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其实,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能高低。“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负担过重,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误区二:找不准问题在哪里。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看到问题最刺激的那个现象,而不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父母经常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而从未去考虑制造问题的是我们家长和父母自己。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是亲子教育中最大的问题。误区三:给孩子贴“标签”。父母和教师,往往会给一些自己不满意的孩子贴上各种“标签”,诸如“坏孩子”、“笨孩子”、“差生”等等。这种违背孩子纯真天性和发展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怎样面对所谓的“坏孩子”,并能善待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亲子教育的重大课题。误区四:严父慈母式教育组合。这种传统的教育组合在现今的亲子教育中并不鲜见,过于严厉的长辈,过于严厉的活动要求,会对孩子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会令孩子处于不安之中,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懦弱,变得胆怯怕事,甚至变得神经质,变得富有攻击性,最终令亲子关系失和。误区五:不了解孩子的天性,不尊重孩子的选择。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或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忘记了“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以家长意志为转移,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孩子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从而养成孩子胆小、怕事和依赖的性格。亲子教育与其说是教给孩子好多的东西,倒不如说“不让孩子失去很多东西”更为恰当。教育是帮助而不是硬性塑造。孩子不是一块任我们随意雕刻的石头,而是有着自己独特天性的个体。具有爱的智慧的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发挥天性中的长处,从而因势利导地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
如何在家庭中进行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活教育,目的就是把好的方法交给家长,把好的前程送给孩子。红黄蓝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设置了不同的生活训练内容,一般一周一次,每次一个主题,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经过训练,孩子们基本都能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社交礼仪,家长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怎样使用手绢?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需要引导和规范的生活习惯之一。在亲子园,老师会告诉孩子手绢是用来擦手、擤鼻涕的必备物品,用完后不能随意揉成一团塞进口袋,而要讲究一定的秩序。用前,应将手绢反复折叠成方块形,再放进口袋,这样又整齐用起来又方便;每天晚上要将用脏的手绢洗干净。老师会现场示范如何叠手绢、怎样洗手绢,让孩子在情景实践中学习生活技能。 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有人忍不住打喷嚏或擤鼻涕。打喷嚏和擤鼻涕是社会公德 和文明礼仪的行为表现,其中包含着学问。在生活训练课上,老师这样教孩子:先用手绢或餐巾纸堵住自己的鼻子和嘴,然后将身体转向没有人的方向再打。擤鼻涕 时,把手绢放在鼻子上面,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然后再换另一侧鼻孔。老师提醒,同时按住两个鼻孔使劲擤鼻涕,会剧烈震动鼻窦,容易引发炎症。 孩子玩玩具,经常弄得到处都是,玩完就不管了。对于这个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第三幼儿园早期教育办公室主任原春很有办法。她教家长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孩子:“小动物们(玩具)玩累了,我们送他们回家休息一会儿吧。”听了这样的话,孩子通常会兴高采烈地帮助大人把玩具收拾好。 一位叫田玲的家长说,儿子一岁多时特别不听大人的话,上了生活教育课的最大变化就是知道自己收拾玩具了,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归拢到一个抽屉里。 在孩子掌握了一些日常生活本领外,还应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人际交往。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第三幼儿园老师谷晶晶说,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缺乏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机会,普遍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等性格特征。将来这些孩子能否积极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能否恰当地协调与他人甚至集体的人际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际遇,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人,取决于其婴幼儿时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程度。 谷晶晶在递交给北京市丰台区学前教育协会的论文中写道:游戏是孩子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交往兴趣和能力是 一条重要的途径。游戏中,孩子通过扮演角色,生动地再现生活现实,对老师、家长的启发和诱导非常容易接受。比如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场景,让孩子分 别扮演家长与孩子、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角色,在你来我往的愉快交流中,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责任,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此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有些家长出 于种种原因拒绝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里玩,或者对孩子的伙伴不热情,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锻炼交往能力。要让孩子顺利地融入社会,家长首先应该做出表 率,多给孩子创造与伙伴接触的机会,并且做到礼貌待客。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具备交往技能。 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说过:“没有家庭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努力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