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对艺术的认识与看法有哪些?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砍柴、吃饭、游泳、打球、走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喜怒哀乐;用绘画去表现梅兰竹菊、花禽走兽;用书法去表现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罗丹是19世纪欧洲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雕刻家,他有一句享誉世界的名言“美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艺术相形见绌,它是一切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今天我就从绘画艺术这个侧面来小议一下为什么说“生活是艺术的载体”简言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美术作品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活动,给人的感觉更接近艺术的含义。艺术中处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但艺术的表现,不是生搬硬套生活,而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通过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再运用到艺术中去。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必须经过提炼、加工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目前,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大家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吴冠中的《春如线》,画面很简洁地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感受,这种感受恰恰是一种生活积累。我想如果作者没有看到过春天的柳枝,没有感受过春天的话,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的。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他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人们都说画的很像,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却发现它们有很多的不同。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依据虾的特点总结出这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笔下所画的是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美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大自然在赋予了人类一切的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在人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及思考时,便产生了描述生活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绘画就产生了。可以说,是绘画给人类带来了对自然与人生的发现。

​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虽然作者在画面中对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这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美术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教学中来,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美术教学空间。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由此可见,艺术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小则日常生活、物质享受,大则人生志向、灵魂感悟。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还要多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生活中处处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