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好。
题记:不要将感恩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感恩教育”在小学可以开展。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
首先,说说教育。在我们国家,只要一项事物作为了“教育”的内容,往往都会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会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
感恩,是靠用心去体会,是心与心交流的结果,是人性本来就有的。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了这个“人性”,靠流于形式的教育是很难找回来的。
那为什么我又认为在小学有必要呢?
人的价值观在六岁左右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按道理来说,感恩教育应该是父母最重要工作之一。
但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接受学校以外的影响比较少。学校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起到“增强”(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好的)和“纠正”(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不够的)的作用。
其次,为什么我主张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呢?一是因为初高中学生学业重,整天搞流于形式的教育不但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导致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反感与排斥。
另一方面,初中开始,学生的价值观趋于稳定,人生观开始形成。此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感恩”这种素质教育,单单凭形式教育对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要注重的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身教”。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并且时时要求,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几篇慷慨激昂的作文和报告上,也不是体现在一台载歌载舞的感恩晚会上。
最后,说说我对“感恩教育”的看法。感恩,首先是“感”。什么是“感”?先是“感受”,然后是“感动”,最后是“感恩图报”。
所以,我们要先教孩子去“感受”别人,包括别人的喜悦、痛苦与付出。这些都是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教的。
而现在的孩子被教成了什么样呢?别人喜悦就嫉妒,别人痛苦就偷乐,别人付出就觉得是应该的。
这样的孩子,送到小学受“感恩教育”,本来还有一点希望恢复一些人性。但如果家长不知道配合,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一套,回到家家长教的又是一套,你让孩子怎么能学会“感受”别人?更遑论感恩了。
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悦、痛苦,慢慢就能感受到别人的付出。这样才能为别人而“感动”。
但大部分家长跟着社会,随波逐流,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却难以看到别人的付出。面对老师,也只有抱怨、指责和谩骂。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就体现在行为上。你让学校怎么教他们“感恩”?
没有“感受”,不会“感动”,你让孩子们怎么会有“感恩之心”?怎么可能“感恩图报”?
能将老师的错记二十年的大有人在,能记住老师谆谆教诲传业授道的有几人?
应该接受感恩教育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感谢朋友阅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