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教育振兴的思路和对策?

(一)积极倡导城乡教育的融合发展,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城乡教育融合均衡一体化发展。从过去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向城市与乡村并重、城市与乡村真正平等的理念转变。考虑通过出台“义务教育投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乡村教育的投资标准,各级财政投入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财政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制定,真正体现出“分级管理、分级办学体制中,义务教育投资和管理所遵循的属地化”原则。设置统一赛道、统一标准,将乡镇大规模学校与城区学校纳入统一考核序列,进一步激发乡村学校跨越赶超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合作,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共建、共享、共用,让城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积极寻求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基金或项目各种形式的大力支持,合理利用“晕轮效应”,扩大社会影响,打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困境。

(二)构建集团化教育办学机制,提升学校综合能力

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各学校的意愿,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将一所名校与若干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由各校区校长及领导班子组成决策机构,共同管理监督集团各子学校,并根据自身和下属学校实际的变化调整、优化集团制度及实施细则,探索个性化、专业化且适合集团长远发展的管理体系。其中的名校主要负责校园、教育教学理念、教育质量评价、资产管理、教育科研、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影响力。集团内学校实施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交流分享等。充分发挥集团化教育办学的优势,全面提升片区内学校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改进、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水平,提升同一片区学校的综合能力,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

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费师范生专项计划和特岗教师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大高校毕业生前往乡村地区任教,补齐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短板。在福利待遇方面,通过在住房医疗、养老保障、职称晋升、福利薪金向一线基层乡村教师倾斜,让乡村教师“留得住、安得心、教得好”,拥有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教师培训方面,强化国培、省培等培训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在教育技术与科研、基本技能等方面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强化培训,使乡村学校各学科都有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形成老中青梯次师资队伍。另外,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互动轮岗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一方面,由当地教育部门牵头定期派遣乡村学校中各科老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秉着自愿、鼓励的原则,组织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挂职,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让乡村教师在城市学校名师的指导下,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构建乡村教育新生态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乡村教育教学中,构建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乡村教育新模式,让乡村教育信息化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让学校教育紧跟时代脉搏,学生及时学习新知识。基于高速多媒体网络、云计算、智能决策平台系统共享大数据的资源,对分布的各乡村学校站点平台、学校及家庭的用户终端,进行环境构建、资源共享、任务分配、师资建设、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监测响应等,从而实现一系列智能决策功能。创建“物联网+”智慧校园、校园安全系统、智能图书馆、智能书写系统。在智能教室应用场景中构建包含本校特色资源的智能环境。统筹推进“云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远程在线教育资源建设。加强县域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县电教馆为基础,建立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指导乡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五)将乡土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课程学习与文化传承并重

以区域组织划分所辖县对目前当地各年级的课程进行逐一研究,组织有关教育专家对教材进行逐一审核,对于不符合乡村具体实际情况、难度过大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替换,将乡村本地风土人情等富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生活的当下和未来的幸福为追求核心,重点阐述新中国建国以来,乡村在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让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乡村发展历程中,深化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乡村的热爱,立志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作贡献。费孝通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要为乡村学生点亮一盏灯、铺好一条路,帮助他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积极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