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我们常讲“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可很少去琢磨和深究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到底该如何理解这“艺术”,如何理解这“科学”?

教育学传统意义上讲更注重的是“科学”二字,也就是学问,理论上的知识;而并没有去精心关注是否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掌握这种“科学”!也就是强调更应该去重视关注的其实应该是:学生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也就是能否用这些科学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艺术(也就是是否能把学生们引导到掌握相关技能上来)。因此得出如上答案,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人们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更觉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虽然也有规律,教育活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一个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有法,没有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看了“名师成长诡计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

有的老师以严肃认真见长,有的老师以诙谐生动见趣,有的老师以细腻关爱感人,个个老师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艺术是什么?教育是艺术,有无尽的创造力在吸引着教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走进艺术的殿堂,总会被一件件艺术品所吸引,被他们的艺术创造所震撼。学校就是艺术殿堂,儿童就是一件件艺术品,他们吸引着我们去创造。 周玉仁(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他们并不特殊,很普通,很平凡。他们大多是农家子弟,有的从小立志当教师,而更多人“从教”之理乃是——无奈选择、机缘巧合、子顶父职。但是一踏进校门,他们就被这些天真无瑕的孩子们所吸引,爱上了这个事业,一干就是几十年,而且乐此不疲。对课改,他们首先是认真学习,接着是积极实验,但不跟风,保持了这个年龄段和层次的人应有的理性态度。他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教学才能是要通过多少个40分钟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自己必须上好每一节课。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即使是同一位教师教同一个教学内容,前后的教学设计与构想也往往不同。他们在不断地否定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他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实(扎实)、活(灵活)、新(新颖)、厚(厚重)。更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情境怎么设计,学习方式怎样改变,在40分钟里都紧紧地突出教学的本质东西,把数学的“根”留住。以平常心对待课改,按教育规律办事,课堂教学讲求实效,这就是数学名师的素养。他们的课,有的是朴素平实,平实中见功底,大气潇洒,大气中透灵气,真是留有尾声听余音,使人回味无穷;有的是清晰而细腻,流畅而完美,恰似师生合奏的乐章;有的是简洁严谨,丝丝入扣,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达到与学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之效;有的时而奇峰突起,引人入胜,时而妙趣横生,扣人心弦,颇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势。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却都能把数学课上实、上活,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使听课的同行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育是艺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研究的是教育的艺术,是划时代的教育著作,出版于17世纪。提指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样的观点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应该是普及的,人人都有可教性、人人都有教育的需要、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二是教育应该是周全的,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百科式的知识教育,是造就人的教育;三是教育是一门艺术,研究以一切人类为教育对象,是向一切人传授一切事物的艺术,是使人迅速的、愉快的、彻底的教与学的艺术。夸美纽斯认为,发展都是内发的,教师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要从感性和直觉出发开展教学,要适应自然,遵循自然秩序。

比夸美纽斯出生晚一些年的卢梭,更是提倡自然教育。在《爱弥儿》里,他提出要建设良好的教育。那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他认为,应该是同人的天性发展和谐一致的自然教育。他认为,一个人的教育有三种:或受制于自然的教育,或受制于人的教育,或受制于事物的教育。而只有解放人性、解放儿童、建设使人的天性和才能充分发展的新教育,才能充分发展完整独立的人。他把爱弥儿放到农村,让他在那里感受真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打交道,从事农业生产,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磨练。他认为,教育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让孩子去发现真理。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儿童主动学习。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是卢梭的信奉者,深受《爱弥儿》的影响。他以毕生经历从事贫苦儿童的教育,在实践中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他认为人类拥有天赋的本性力量,人的思考力、情操力、技术力等这些本性的力量唯有通过使用才能顺应自然得到发展,人也正是依凭这些能力的本性去驱使自己运用这些能力。他指出,教育如果不和儿童自己对事物的亲身经验有机的联系起来,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他发展了直观教学原理,主张能动的直观,通过学生思维的活动的媒介上升到概念,达到真正理性的认识。

不难看出,从16世纪开始,注重教育知识的理论体系和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研究逐渐成形,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中的教育学是探讨教学和教育艺术的,或采用艺术的形式表现新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认为“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早期的教育家们,都把教育学看作是系统的教学和教育艺术的学问,他们更看重经验、直觉,他们希望尊重自然的规律,让孩子按期天性自然的主动的生长。

教育是科学:教育即塑造。19世纪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科学的诞生。他认为,教育学以儿童的可塑性作为基本概念。他反对放任儿童自然生长,主张有目的的塑造儿童的心灵,使儿童从可塑性向有教养过度,从不定型向定型性过度。他认为,教育要按照培养完美人的思想和为儿童的未来着想来确定教育目的。他提出,教育者需要科学和思考力。他说,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以往的教育学,仅仅依赖经验、思辨和想象力来发表教育见解,提出教育目标和原则,赫尔巴特已经开始探索教育中的因果关系,试图解释教育活动规律性,按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来制定教育原则,设计教育程序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教育学》可以被认为是教育科学诞生的标志。

同样,斯宾塞批驳了古典主义教育,指出他们颠倒知识价值的主次,把虚饰的知识放在第一位,实用的知识放在第二位,传统社会不重实用的教育观念是落后,他提出课程应该以科学为中心。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他认为,应该以知识和生活的关系为尺度来进行比较,教育是为个人完满生活做准备。斯宾塞提出五种知识最为重要:为孩子提供保持孩子身体健康的知识准备、谋生的知识准备、作父母的知识准备、作公民的知识准备和高尚娱乐文化生活的知识准备。在这其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答案就是科学。他强调科学对全人类行为的调节价值是无穷的。所以学校课程要以科学为核心。他设计的具体课程体系随历史变化以成为过去,然而他提到的知识的比较价值以及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是什么的问题,仍是教育学深入探讨的问题。教育的科学化,离不开研究的方法的变革。随着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的渗透,实验教育学也就应运而生。20世纪初期,以拉依和梅伊曼为代表人物的实验教育学在德国兴起。他们指出,就教育学最根本的缺陷是他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没有实验证明,凭直观思维、依靠逻辑推理来构造教育学,传统教育学所提出的方法和原则至今都是未经证实的东西。就教育学以直觉、内省的方法和对别人的观察作为依据,显然是不够的。教育学应该借助广泛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统计和实验,补充原有的研究方法,使教育研究更加精密,才能帮助人们养成教育上的眼光,找到有效的方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他们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结论怎样,而在于方法怎样,只有遵守科学方法,以实验、有目的的观察及统计方法实施严密的研究,才能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到上个世纪初,教育研究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倡导教育实验,开创了教育学科学研究的新风气,导致后来一系列新兴学科的诞生,如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等。教育学的内容和方法都有了新进展。以方法来说,以往依赖个人经验、直觉、思辨和自由想象的方法受到了挑战,科学方法成为主流。

教育学传统意义上讲更注重的是“科学”二字,也就是学问,理论上的知识;而并没有去精心关注是否学生们都能很好的掌握这种“科学”!也就是强调更应该去重视关注的其实应该是:学生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相关的技能,也就是能否用这些科学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艺术(也就是是否能把学生们引导到掌握相关技能上来)。因此得出如上答案,教育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