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理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提升学生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命行动、社会活动的动商能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精准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原则和基本内涵,开展以“新时代、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导向,以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为抓手,在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中磨炼学生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引导其成长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技能人才。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2. 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劳动创造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本课程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勤工助学,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1)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课程是基于学生专业及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为驱动,通过学习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展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职业实际,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等动商能力。
(2)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
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实践自觉为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参考标准,以各专业的岗位职责为依据设置能力目标,同时围绕岗位职责的完成设定相应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相适应的综合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在实践的内容选取上,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以及学校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3)基于各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组织教学。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校可以安排闲置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也作为其他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医学专业可以结合“三下乡”、“社区医疗”活动开展校外实践。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