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是?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首先取决于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者说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艺术即想象是谁提出的?
艺术即想象,是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R.G.科林伍德提出来的。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中。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品的有形存在或事件,并不一定就是艺术品或是艺术本身。
科林伍德看来,人们常常不知道是哪一种情感驾驭了自己。他们可能意识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但常常却需要借助语言让自己理解这到底是何种情感。艺术家不过是更热衷于解读自己情感的人罢了。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是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它集中研究了中小学教育中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今天,由历史上仅有的教育学发展成的普通教育学依然保持了它既有的研究对象,把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5岁现象是谁最早提出的?
1979年,我国有位科学家叫赵红洲,他首次提出了一个理论,叫“科学创造最佳年龄”,他对1500年至1960年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项目的主要参与人才 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普遍存在一个最佳年龄段的规律,这个年龄段在25岁至45岁之间,而大多杰出科学家的成名年龄和峰值年龄分别为33岁和37岁。
这个理论将35岁钉在了评判科学技术人才黄金年龄的指示柱上,同时指出人的创造力在20岁左右迎来爆发,在30岁左右因知识经验增长而引来突破,在37岁左右达到创造力的顶峰,其后逐步衰退
儿童教育学谁提出的?
中国第一个提出幼儿教育的是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892年3月5日出生。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6岁丧父, 8岁入私塾, 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慈兰中学。 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 1914年(民国3年) 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 )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朝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陈鹤琴先生为祖国、为幼教、为儿童奋斗生的足迹: 1923年,他亲手创办了中国自己的第一个幼儿园即鼓楼幼儿园;后又历经艰辛创建了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他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在我国幼儿界形成共识,使我国幼儿教育朝着中国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活的教育学是谁提出的?
活的教育学是由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弗拉贝尔(Friedrich Wilhelm Fröbel)在19世纪初提出的。他是幼儿教育的先驱,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主张通过自发性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身心发展。弗拉贝尔认为儿童通过玩乐和自主探索的方式,能够获得最深入、最广泛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他的教育理念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对于后来的幼儿教育和教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谁?
在公元前约403—221年期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对安徒生童话提出的问题?
写出来这么多寓言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哪些道理呢?
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是谁?
高等数学是高校数学的一个总称,他其中还分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数学分析,还有拓普学,微分方程算法优选等等。数学是一个工具,他研究的对象不是一个固定的《谁》,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一切高科技都离不开数学,要问天,要入海,要定位,要军械,那一项离开计算,离开数学能完成,但是数学又不是以任何一项为最终目标,它是解决任何高科技的工具
实地研究方法是谁提出的?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生于维也纳,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前30年。他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先后获哲学、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1932年,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广播的研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
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
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