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

  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

  普通课程包括政治课、外语课、体育课、军训课等,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虽然与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全面培养人才所必需的课程。

  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用应用课程。前者是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而后者则是带有较明显的职业倾向。

  跨学科课程是建立在其他课程学习基础之上的,以促进学生在高等专业化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不至于学习专业课程以后株守一隅,而能横跨几科,融会贯通。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习某一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而选修课程则可以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空气,也可以把不同专业方向及侧重的课题内容提供给不同需要的学生,以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

  3.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是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它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实践性课程是指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例如理、工、农、医的各专业要搞好实验、实习、计算机应用、绘图和某些必要的工艺及有关现代技术的训练;师范要加强教学实习;文科要搞好阅读、写作、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使用工具书的训练等。

  4.大、中、小课程

  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可以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压缩教学内容,削减教学时数,可相应地增加课程的门数。同时,教师应积极开发30学时以下的微型课,及时将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以及教师自己从事科研的成果及时转变为教学内容,这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常规课程或正式课程。关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是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的。他指出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

  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各个学校还有各自所强调的主要品质。

  布卢姆强调,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及时转变为教学内容,这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