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老师应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学习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教学统计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因为用统计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合理的解决问题。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平时上课时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方法,在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同时,注重了学习能力的拓展与提高。通常,教师可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择优”的重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愉快与重要;在分析数据,进行决策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用事实的数据说话,科学的看待问题的重要。这些“重要”都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源泉,它们将使学生的数学之路越走越宽。
三、注生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力求挖掘素材,理解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有所体现。例如:在整理数据的环节,我提出:举手数数的办法,我们以前用过,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力求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思考;在汇报数据的环节,我提出:老师的数据跟你们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速验证,逼着学生审视数据的真实性,关注数据的整体;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环节,没有直接传授统计图的每部分名称,而是直接呈现图,让学生在静静的观察中审视数据,审视图的每部分的名称和意思。培养了学生读图的习惯;在给统计图涂色的过程中,注重了涂色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数据分析培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每一节课的坚持与训练,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数学思维才能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深刻。
四、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五、注重审视数据
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让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习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让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六、注重学以致用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后,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讨论这些数据除了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提到的问题以外,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例如,统计家里一个月的用电量,分析那种电器消耗电量最多,那种消耗是不必要的等等。农村的孩子可以简单统计今年家乡的生猪情况,分析今年生猪销售情况,农产品的产量及销售情况等。这样课内就得到了有效结合。总之,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观念。数据分析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