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如何形成教育思想?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即从林林总总的教育理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选择;二是转化,把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实践的力量。我们认为,在学校层面上,最有价值的教育理论至少应具备如下特性〗

第一,能够物化。那些理论形态、思想形态的观念,可以被物化为学校的建筑、教室的 墙壁、教师的教案和教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同样,教育理论中蕴涵的理想、 激情和思考,也需要在具体的学校物质文化层面上体现出来,使校长、教师、学生使用的每一个物件都能够通过理论气息的吹拂被活化,闪现出教育理论的光亮,使人、物和理论融为一体。

第二,能够制度化。如果一种教育理论不存在被制度化的可能性,没有能够通过学校内部的人事制度、教研制度等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而体现出来,那么这种理论只是虚幻无根的理论,而不是有现实根基的理论。只有那种能够借助制度这一载体而被贯彻落实的理论,才可能内化为人的观念,外化为人的行为, 成为人的实践力量的一部分。

第三,能够技术化。即能够把抽象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学校管理的技术、教学的技术、学习的技术,甚至是创造的技术。技术的价值在于它是对理论知识的体现。一切教育的技术和学校管理的技术都体现着、增长着教育知识。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世界存在着两种教育理论:一是未经技术化的理论。 它只停留在书本里、教材里,停留在滔滔不绝的口头上;二是已经通过技术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理论。一种教育理论一旦打通与技术相连的通道,也就打开了自己的力量之门。

第四,能够人性化。理论的人性化体现在它的服务性上。教育理论是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衡量一种教育理论有没有价值,关键看它有没有让学校中的人,即校长、教师、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没有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校长的管理行为;有没有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主动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彰显出来;有没有改变他们已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存的方式。一言概之,就是这种教育理论有没有给人带来积极的变化。教育理论的物化、制度化和技术化都是为改变人服务的,是实现教育理论人性化这一终极目标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

当一种教育理论同时具备了物化、制度化、技术化和人性化的可能性,并且转化为现实的时候,这种教育理论就具有了“生产力”。对于校长而言,就是“生产”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使一所新型学校从自己手下诞生;对于教师而言,就是“生产”出了新的教育教学观、教学方式,形成了新的 “教师个人知识”,同时获得了新的生存方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创造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在教育者的引领下,成为主动健康发展的人。

这样,在教育理论的运用和转化过程中,学校中的所有生命体都焕发了新的活力,都有了自己的创造性。归根到底,这里的生产力是生命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是新的思想、灵感、思维方式和精神能量的涌现,是新的人生境界的敞开。于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就成为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共同使命。最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从来不会自动转化为生产力。实现这种转化,既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努力钻研,也需要校长和教师大胆实践。在将教育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链条中,校长和教师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