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听京剧后的感想(500)左右?

喜欢京剧,又没有票友的痴迷和水平。小的时候是在高音喇叭环绕的样板戏中长大的,想不听都不行,所以听的也有些熟,偶尔吼两嗓子,嗓子不好,跟不上音乐的点,也吼不出味来。至于古典京剧,听到过几个段子,除了大学时上课听过宋长荣的《红娘》之外,没再看过整本戏。这两天系统看了《玉堂春》和《锁麟囊》,联想当初看过的《红娘》,又进一步领略到了京剧真正是艺术的瑰宝。

以《锁麟囊》为例,每一字的吐字发音行腔,无一处不讲究,人物从上场到下场,无一个动作不是高级的舞蹈。一个字就是美,大师们的作品每个部都几近完美。而且这种完美是其它艺术品类无法相比的。比如文学类的四大古典名著,即使其中被称作明珠的《红楼梦》,从其艺术精度来说,也难以达到如此精美的程度。然而无情的是京剧迅速衰落了。衰落的原因固然很多,以前写过一篇博文《最后的戏迷》,从市场,也就是戏剧的存在环境来说了许多。这一听京剧,又让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我听的那些名家名段都是从网上搜的,方便极了,这让我想到电视广播包括现在的网络,即是文艺的传播工具,实际也是新的杀手。因为这些才实质性地最后地缩小和集中了演出空间。一个名家可代替所有演员,因此,新的演员就再也没有机会成长了。现代的京剧名家固然也不少,每年都有什么梅花奖之类的。但演员质量却远远无法与四大生旦四小生旦的相比了。比如李维康也算是著名演员了,但听她唱《女起解》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就觉得已经不堪入耳。不是她嗓音不好,也不是唱得曲调有问题,而是她根本不能入戏。那段唱词中说“未曾开言内心惨”可是李维康是笑着唱完了戏,悲劲一点没出来。

傻傻的嗓子,只知道展示自己嗓音的洪亮,根本没有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原剧中那段流水般的节奏,是与苏三戴枷而行的动作相配合的,而在李维康的口中却差不多成了欢快。更有的人连行云流水的节奏都唱不出来出来,也竟然成了名家。从网上搜出的各家的唱段好坏有一个大至的分野,清唱总比正式演出要差一些。这也说明京剧是演唱艺术而不仅仅是唱的艺术。

因为京剧唱段的抒情,都是人物在特定情景之下的情感。这一点,京剧和歌曲不同。歌曲抒发的往往是公共情感,所歌手只要带着感情并与听众沟通了情感,演出就基本成功了。而戏剧演员表现的是人物情感,不入境就不能体会其情,而没有准确的情感把握又无法发声。所以清唱虽然唱得还是那个曲调,性质却往往完全不同——好好的京剧竟然成了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