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均衡问题。
特点
1.城乡教育目标的共生性
城乡教育目标的共生性,主要体现在对以往倾向城市教育发展取向的政策的矫正。在我国五十年代初,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正处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城市教育的时期,农村成了城市的附庸,而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城市建设所需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政策,如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医疗福利制度和就业制度,但由于长期倾向于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因此农村经济、教育发展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
如今,教育发展的城市取向依然十分突出。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大批接受了农村教育的年轻人涌入城市,选择在城市生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服务城市的农村教育,有利于促进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农村教育对城市发展的单向服务,不但严重制约着农村人才的积聚,使大量农村人才流失,也严重阻碍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2.教育对象的城乡交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人员的流动频繁和职业变换加快,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交流和融合,人口分布布局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城市中的农村人和农村中的城市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教育对象的身份限制、内容限制和制度限制,增强城乡教育内容的共通性,提高城乡教育对象的受教育的均衡性,促进教育制度的贯通性。
3.教育资源的城乡互动
五十年代初期,在经济落后,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情况下,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城市、优先发展工业的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制度之下确立“城市教育优先”的发展方式是符合当事国情的。而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的教育发展模式造成了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质量的差异,使得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别不断扩大、相互脱节。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措施,但由于长期的不均衡投入政策造成的农村教育的困境和落后,使得城乡教育差距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