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性格形成影响最大。
心理学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放任型(即溺爱型)、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独裁型、权威型。
溺爱型父母会尽自己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且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因此孩子比较自我,缺乏规则意识,独立性差。又因为父母过于宠爱、过度保护,孩子往往自尊心强,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脆弱敏感。
因为觉得父母可以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孩子通常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孩子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家他不缺安全感,但到了外界就很难适应,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容易和他人发生摩擦,对父母也缺乏孝心。
就像《安家》里的老严夫妇,从小到大,最好的都给儿子,尽全力满足他的需求,一味宠溺儿子,甚至在被儿子那样对待后,依然毫无怨言,死心塌地地维护他。儿子也觉得理所当然,对父母毫无内疚愧疚之情。
不作为型(也称忽略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对孩子选择忽视。这类父母要么拒绝孩子所有的要求,要么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现得比较冷漠,对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这类家庭教养中长大的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依恋关系,极少在家庭中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极度缺乏安全感,会比较低自尊,生活态度消极、负面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易怒、敌意、对立违抗、逆反等,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养方式也比较常见,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疲于外出打工,极少能抽出时间陪伴、关心孩子,孩子缺爱又缺规矩,是非观、价值观发展受到影响。
独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孩子控制欲较强,且缺乏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即使爱孩子也很少表达出来。他们对孩子过多规则,要求孩子严格遵守,且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迫使孩子顺从。他们很少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少热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觉察到孩子的不同观点,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听他们的话,并服从于他们。
这类家庭教养下的孩子在父母的各种指令中,往往显得很顺从,并且机械式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习惯“被下指令”,孩子做事情往往比较被动,并且由于对自我发展受限,常常表现出胆怯、退缩,不愿意尝试和学习新事物,害怕犯错误和被批评的特点。这类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学习上缺少灵活性,心理上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退缩等品质。
就像《小欢喜》里乔英子的母亲,对英子很严厉,在学习上提出很高的标准,甚至为英子规划好所有的事情,只需英子照做,而英子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郁,一度想自杀。到了这个严重的地步,她的父母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
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
这也是心理学家比较推崇的教养方式。父母既控制又灵活,他们给孩子设定明确的界限,要求他们遵守规则,同时也关心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
这类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身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在婴幼儿时期体验到了被信任的感觉,有满满的安全感,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体会到自己被爱、被尊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多具有自信、独立、积极乐观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家庭教养方式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培养,意义重大。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十分重要,如果你为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感到困扰,或深受原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不妨来听说吧心理咨询,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获得专业咨询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