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从生态学专业角度讨论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相互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并不能叫做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是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并直接地、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和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只有具备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目前为止,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空气污染、酸雨、雾霾、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物种加速灭绝、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垃圾成灾、有毒化学 品污染多方面。
我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破坏主要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南方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河流污染、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生态环境如果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就不能平衡,就会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物链和食物链的改变,出现生态链结构性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轻者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或者“栖息地”。著名系统工程学家常远教授对于生态的诠释通俗易懂:“生态”=“生”+“态”。“生”指生存、生命、生活、生物;“态”指状态、情态、势态、姿态;所以,“生态”就是有生命的事物即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状态。对于生态更简约的解释就是:生物、动物和人类生存的状态。
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