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如何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如何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孩子认识世界、汲取知识、扩大眼界,都要凭借语言进行。一般来说,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往往求知欲强,知识面广,智力发展也比较好。从人类掌握语言的规律来看,总是在掌握口语的基础上才学习书面语言的。因此,在学前阶段发展和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他们以后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作好准备。同时,口语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往往性格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喜欢与同伴、成人交往,口语能力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每个生理发育正常的孩子都会说话,但每个孩子说话的水平却不尽相同,年龄越大,这种差异就越明显: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却不善表达。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家庭及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学前阶段(包括先学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条件的改善,原来孩子一岁半左右开始主动说话的时限提前了一两个月甚至更多。往后的几年里,孩子语言发展迅速,到6岁时,孩子不仅已能掌握全部本民族语音和相当数量的词汇,而且初步形成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迅速,产生了内部语言。儿童学习语言都要经历相同的几个阶段,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及教育,儿童语言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智力也就会受到影响。 如何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家长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供各种机会,多与儿童交谈 语言本身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只有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到有许多知识、经验、情感、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如果儿童从小不与人交往,口语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增加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发展口语的有效途径。儿童较容易记住自己所使用的话语,因而要多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运用语言。例如,当你正在做某件事时,可以边做边讲给孩子听,讲讲这样做的原因,做这件事的程序、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过程或重复的程序也可以向孩子提问,鼓励儿童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教孩子学会生活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启发孩子的语言表达,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与孩子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孩子表达上的许多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不要直接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应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他们谈话,并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说法。这样能够鼓励孩子积极表达,不至于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2)要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语言不是空洞的,它是代表着一定的内容的,这些内容,只有在孩子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交往中,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才能得到。儿童的生活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可以说的内容就多,反之则不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与生活在偏僻山区的孩子相比,口语能力就大不相同。家长可以安排各种活动,让孩子接触各种事物。如带孩子出外散步、旅游,领略大自然、城市建筑的美景,了解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观察人们的各种活动,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会,选看一些合适的电影和电视……家长应在这些活动中,不断与孩子交谈,启发开导孩子,使孩子能从各种活动中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就能“言之有物”,谈话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3)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儿童十分喜欢模仿,也极善于模仿,模仿是儿童学习口语的重要基础。孩子会模仿成人的准确而优美的语言;同样,对有缺陷的语言,也会照单全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的发音、用语。甚至说话的声调、语气、速度与他身边的成人如出一辙。因此,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绝对重要。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语言修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范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自己规范的语言。目前,幼儿园教师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幼儿交谈,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使用普通话,这是很好的。不论用什么方言,或用普通话,重要的是,必须发音清楚。2-3岁的孩子常会混淆一些发音,如把“哥哥”发成“多多”,“外公”发成“外冬”,“老师”发成“老希”。这种“娃娃腔”的发音虽很可爱,但并不正确,家长要注意正确地引导,使孩子纠正这种发音。 (4)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可以达到发音正确,用词恰当,句子完善,表达清楚、连贯等目的,并及时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家庭中可用于儿童语言训练的材料很多:诗歌、故事、图片、语言游戏、儿童读物、电影、电视等等。同样是故事,可以是家长讲放事,孩子回答问题;也可以是孩子复述故事,或者是编故事结尾。这些语言训练的方式,不但可以规范孩子的语言表达,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锻炼孩子的想像能力,有效发展孩子的智力。

二、早期教育如此“因材施教”

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为钱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教育多少,还钱多的有空调,钢琴,钱少的就没有,就更不对了。如果你另外办兴趣班,那孩子可以考虑去还是不去。

三、如何做幼儿游戏中的隐形指导者

作为一个好老师,眼里一定要有孩子,一定要懂孩子的游戏。喜欢孩子喜欢的事情,走进他们的游戏情境,在游戏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的所思所想,与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中作为游戏伙伴实现隐性指导。有幼儿教育专家华爱华教授曾讲过: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最大的区别是幼儿教师要懂孩子的游戏。每走到一个教室,我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活动情况。

案例一: 

区域游戏活动,我正在指导美工区的小朋友老虎涂色剪贴活动,阳阳在离我们不远的图书角里看书。我和小朋友边做边讲话,而阳阳不时抬头听他们讲话,似乎对我们做的事很感兴趣,我对手工区的小朋友讲到:“你可以用黄色和黑色的纸条贴在上面,当作老虎身上斑纹”的时候,阳阳放下手里的书跑过来,“吴老师,老虎也有白色的!”我听了方方的话,停顿一下,随即又把视线转向那些做手工的小朋友。方方见老师没有反应,又往她身边走近些说:“老虎也有白颜色的,叫白虎,上次我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就见过白虎!”我看了阳阳一眼,微笑着说:“我们现在不说这个,你在哪个活动区呀?”“图书角。”阳阳用很轻的声音回答。我拉起阳阳的手,“来,我们一起去图书角看书,下一次老师保证让你做手工!”阳阳低下头顺从地跟我回到了图书角。 

案例分析: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这决定了教师的指导者而不是控制者。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幼儿游戏体验的强弱就取决于活动中他所获得的自由的多少,自由度越大,他的自主性发挥得越好。但是,由于成为对幼儿游戏活动过分控制,使得大部分游戏只具有游戏的形式,而丧失了游戏的“灵魂”,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出现了游戏形式化、模式化、工具化等倾向。在这些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往往置于教师严密的控制之下,教师过度强调游戏的教育性,而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的必要性。这样既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又不利于幼儿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愿望,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预,为幼儿营造一种自由康、宽松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