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上古教育内容包括?

孔夫子的教育,简言之是塑造君子‘仁’的教育。他根据人的天赋、素质、品性和努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提醒,孔子的仁学话语,多见于《论语》、《中庸》、《仲尼燕居》,以及《孔子家语》等。

仁的概念归纳起来大概涵盖了以下素质成分:义、礼、知、信、孝、弟(悌)、忠、恕、让、节、勇、直、恭、宽、敏、惠等.

夫子关于君子的教育则是对上述十七项素质的修养,如何修养或者说修养的总过程,则在曾子所著《大学》中有“三纲、八目、七证”的论述,这里不赘叙。(‘七证’的概 念源自于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

1.仁

礼记中庸记载,孔子对鲁哀公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许氏说文依此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意为人与人的仁爱。综合这两种解释,可知仁字有亲亲的意义,又有好生的意义。

仁,是中国文化中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集待人亲和的用心和方式方法于一体。

仁是对人的。“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孔子把“仁”作为‘形而下’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集义、礼、知、信、孝、弟(悌)、忠、恕、让、节、勇、直、恭、宽、敏、惠等内容于仁之一体。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

仁的主旨是“爱人”,从积极地方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从消极地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2.义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指人的行为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

其实义正是礼的内在标准。义在《中庸》中的解释是:“义者,宜也”。

义的首要原则也是别、区别,因人而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在《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阐述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孔孟都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董仲舒认为:“《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又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将仁与义的概念从使用的方向上作了明确的区分。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