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孩子必须完成9年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是青少年儿童的责任,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其中。在学习上,有的孩子激情勃发,兴趣浓厚,不断探索新知,成绩优秀,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认可与表扬,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而有些孩子则恰相反,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不认真听课,不愿意写作业,甚至对上学和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目前中国都是大班制教学,一个班50人左右的学生,一个老师在管理和上课时面对的学生太多,很难照顾到全体。此外,学校的教学有进度的要求,无论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教师必须跟着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进行教学。比如:我们语文就要求2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如果不按照这个进度进行,期末时就没有时间复习,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然而,一个班那么多孩子,每个孩子都性格迥异,兴趣不同,学习能力更是存在很大差异。整齐划一的管理和千篇一律的要求很难让所有孩子都适应,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有些新生入学时就已经被幼儿园或家人教会了很多知识,即使不听课也完全能在考试中得个高分甚至满分,这类孩子学得轻松,成绩出色,受到老师重视,就不会出现厌学的情况。
然而有些零基础入学的孩子,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就特别需要上课认真听,回家后反复复习和提前预习,需要养成特别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跟得上。
因为年龄小,再加上现在的知识难度大,很多孩子可能不一定上课听一遍就会,或者有的专注力不好的孩子基本不会听课,这就需要放学后家长有耐心地进行辅导,直到把当天的不懂的知识点都教会,让孩子能跟上大部队。
如果这些零基础入学的孩子没有被培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专注力好,认真做笔记,及时复习认真预习,不懂的知识知道问明白等),或者不懂的知识点没有被及时教会,那么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增加,这类孩子学习就越来越吃力,吃力就会没有兴趣。
如果老师又缺少耐心和爱心,时不时批评一下,奚落一下,把他们当成差生对待,甚至产生放弃他的想法,就会更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我效能感降低,在班级觉得没有地位,自己没有价值,最终一定会产生厌学情绪的。
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有些家长盼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高,平时管教也十分严格。他们的孩子可能本来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很不错,但是依然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考试达不到满分就要出手打骂,导致原本很优秀的孩子却对学习望而生畏,丧失了学习兴趣。
还有些家长平时不管不问,不帮助孩子培养习惯,不监督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情况,就只知道盯着成绩,只要考试分数不高就一顿责备,这样的父母就更培养不出对学习充满兴趣的孩子了。
另外,有一些孩子开窍比较晚,低年级阶段理解能力上不来,很多题目都读不懂,这类孩子就需要家长特别有耐心进行帮助和引导。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盯着全班同学进行比较,不停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学会你却学不会,这样最终不但没有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压力和负担,使得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其实,这类开窍晚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或者不聪明,那句俗话不是说了嘛,每种花都有各自的花期,孩子也同样如此。
很多一、二年级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就开始逆袭,就是因为这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理解能力上来了。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辅导和引导。孩子们在学校被“一刀切”已经很痛苦,在家里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高要求,没耐心,孩子最终就会在学校和家庭两层夹板的夹击下“夭折”。 如果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怎么办呢?
家长要与老师密切沟通,告知孩子的这种情况,请老师多关注孩子,帮助孩子制定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老师可以先降低一些对这类孩子的要求,上课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帮助孩子重新获得自信,在老师的耐心帮助和不断鼓励下孩子会慢慢对学习提起兴趣。
我们班有个孩子就是一、二年级没有跟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再加上老师经常批评,孩子对学习破罐子破摔。我三年级开始接手时,发现这个孩子纪律不好,上课不听,作业不做等各种问题,就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家长说他厌学,不爱学习。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对这个孩子给与了极大的耐心和帮助,经常提问他简单的问题,他回答了我就鼓励表扬。
不出2个月他就开始认真听课,认真完成所有作业,从原来的60分能考到90分。他爸爸说,因为我不断的鼓励,孩子越来越喜欢我和上我的课,于是对学习语文充满了兴趣,于是学习起来就越来越用心了。
因此,孩子出问题,只要家校及时沟通,想办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就可以帮助孩子恢复自信,重新爱上学习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的鼓励和耐心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