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正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九课自然之道中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九课自然之道中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悟自然之道是: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们自作聪明时,一切都有可能走向反面,后果是很严重的。

  有一次,我的妈妈从外面弄回来一盆很好看的芦荟,把它放在我家的阳台上养着。当时,我并不知道芦荟怎么养护,我隔三差五给它浇一次水,差点儿把它淹死,原来芦荟是耐旱的植物,不能浇过多的水,幸亏它还扛得住。后来,到了冬天,我以为它也一定很冷,于是便接了一盆热水倒在了那盆芦荟的身上,看着被我浇过的芦荟,我还满意地笑了。谁知过了两天后再看它时,我发现它竟然死掉了!我伤心地问妈妈芦荟是怎么死的,妈妈也在纳闷,于是盘问我又给芦荟浇了什么水,等我把我的“杰作”告诉了妈妈时,妈妈才算明白过来,原来是我把芦荟用热水给浇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可见,人类做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仅仅从人类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使是好心,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让这些事情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心中警钟长鸣,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写作顺序?

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写作顺序有很多: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有从近到远的写作顺序,有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写作顺序,有先主后次或先次后主的写作顺序,有按顺叙的写作顺序,有按倒叙的写作顺序……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第九课自然之道有关的名言?

关于“自然之道”的名言: 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

·第1课《古诗词三首》

·第2课《乡下人家》

·第3课《天窗》

·第4课《三月桃花水》

·第5课《琥珀》

·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7课《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

第9课《短诗三首》·

第10课《绿》

·第11课《白桦》

·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

·第13课《猫》

·第14课《母鸡》

·第15课《白鹅》

·第16课《海上日出》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18课《小英雄雨来(节选)》

·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

·第20课《芦花鞋》

·第21课《古诗三首》

·第22课《文言文二则》

·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

·第24课《黄继光》

·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第26课《巨人的花园》

第27课《海的女儿》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反语的句子?

有因为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其目的是通过语言的反转表达出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例子,例如:“不知道哪个大人说的,‘学习太累也没什么不好的’,正好相反!”、“田里来了一阵大风,把庄稼打倒了一堆,真是不爽!”等等。同时,反语的运用也能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暮江吟?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有多少?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文共计36篇。

  1、《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记述琥珀形成过程,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对化石的科学知识。

2021小学四年级下册快乐暑假语文答案?

2021小学四年级下册快乐暑假的语文答案很简洁,基本上都是只有选择填空的答案,其他的例如写作文,阅读理解就基本上是略。

语文书四年级下册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