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西辽河的流域文化演变

一、西辽河的流域文化演变

根据已经发表的西辽河流域全新世考古文化遗址的测年数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对野外考古材料的分析,系统地梳理了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文化景观的演变序列,主要结论如下:

1)从全新世早期至4800aB.P.左右,史前原始农业文化经历了最初的萌芽与积累,至红山时期进入了发达的耜耕农业文化阶段。小河西文化分布在西辽河流域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台地区;兴隆洼文化阶段本区原始农业文化产生,文化景观开始空间上的扩散,北边分布到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赵宝沟文化处在原始农业文化的发展期,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文化景观的格局与兴隆洼文化基本一致;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文化第一次繁荣,流域东南部形成了区域文化景观的中心,文化在空间既集聚又扩散,北部的西拉沐沦河和乌力吉沐沦河流域都有大量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

2)大约在4.8kaB.P.左右,红山农业文化衰退,小河沿文化产生。虽然小河沿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承袭关系,但文化发生了衰退。

3)在4.1kaB.P.左右,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本区进入了青铜器文化时代,史前农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今天的科尔沁沙地以南的黄土丘陵台地区,而北部的西拉沐沦河和乌力吉沐沦河流域基本没有发现该文化遗址的分布。

4)夏家店下层文化在3.3~3.2kaB.P.左右逐渐被夏家店上层文化取代,西辽河流域发生了文化的转型,畜牧业文化在本区第一次盛行,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超过了夏家店下层文化。

5)战国西汉时期,中原农业人口北上,农业文化与畜牧业文化发生融合,在燕秦汉长城以南、燕山以北形成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东汉唐末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南移,西辽河流域形成典型的畜牧业文化景观。公元10世纪初,随着辽王朝的建立,大量的农业人口迁入西辽河流域,燕山以北至大兴安岭东南麓之间形成广阔的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金至明永乐年间,西辽河流域农业文化逐渐衰退,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逐渐向南迁移,至明永乐年间,畜牧业文化景观占据整个西辽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清初。

6)清初至咸丰年间,清朝对西辽河流域采取了放垦和招垦相结合的政策,农业文化缓慢北上,至咸丰末年,本区南部形成了农业文化景观区,中部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带文化景观区,北部依然是畜牧业文化景观区。清末至近代,本区实行了移民实边的放垦政策,农业人口大量迁入西辽河地区,农业文化景观区北界也推移到今翁牛特旗南部敖汉旗中北部一线。此线以北至大兴安岭东南麓之间形成典型的畜牧业文化景观区。

二、嘉兴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嘉兴是浙江省地级市,总面积427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2.6万人,城镇人口311.91万人,城镇化率66.0%,常住外来人口达247万人。

嘉兴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作为沪杭、苏杭交通干线中枢,交通便利。

嘉兴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季干冷的天气短得多。年平均气温15.9摄氏度。

三、人类是怎么出现在地球上的?

46亿年前:地球诞生 45亿年前:陪伴地球的月亮出现在天空 内容: 地质学家认为,最开始地球是一个无法居住的星球,因为当时的地球表面是由熔融的岩浆组成的。在地球诞生1亿年后,月亮便出现在我们的天空中。只可惜她只能顾影自怜,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能够欣赏皎洁月光的生物。 40亿年前:地壳形成 内容: 原始地球是均匀的固体,它刚刚从炽热的状态冷却下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冷却的地球又面临熔融的时刻。导致地球再次熔融的热量,主要来自天空中落下来的微星体。巨大的行星引力往往很大,吸引在太阳系中游荡的微小星体,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尘埃和碎块受到地球的吸引,撞击到地球的表面,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地球的表层温度上升。同时,地球由于整体的收缩,地球内部密度越来越大,压力也增加,导致地球内部温 40亿年—25亿年前:陆地逐渐形成 38—35亿年前:生命之花绽放 内容: 不仅陆地岩石的形成时间有规律,分布也有规律。往往在现代大陆的中心,是25亿年以前的岩石,在它的周围,是一圈17亿年左右的岩石;再向外是一圈10亿年的岩石。这说明大陆的增生的过程,是由于大洋板块在原始大陆的外侧碰撞、褶皱,形成高于海面的新陆地。经过地球历史中的多次造陆运动,到了10亿年时,由于板块的汇聚,大陆与大陆互相靠近,彼此相连,第一次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块超级大陆。在超级大陆的外面,是更为辽阔的超级大洋。 15—6亿年:五颜六色的水生世界 内容: 地球最初的20到30亿年的岁月中,面貌是非常乏味的。寸草不生的陆地,死气沉沉的海洋。只有在海陆相接的海岸地带,点缀着一些蓝藻。随着地球发怒的次数逐渐减少和威力逐渐减弱,气候变得越来越适宜生命繁衍。十几亿年前的大气,已经与地球早期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所组成的大气完全不同了,氧气逐渐增多,在高空中形成了一层臭氧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无形杀手——紫外线,使地表的生物再也不用委屈地躲在暗处生存,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生长在阳光普照的世界里了。 古老的蓝藻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生物,而15亿到6亿年间的海洋中,出现了大量的其他类型的藻类,它们具有细胞核,其中的一些,比如绿藻等,细胞中还具有色素,适合在浅海的海水顶层和潮涨潮落的滨海地带生活,为生物将来登上陆地做好了准备。这些藻类颜色多样,绿色、褐色、金黄色、红色将那时的海洋点缀得绚丽多彩。地球变成了一个可爱的池塘。 10—5.1亿年:超级大陆一分为四 5.43亿年: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开始 内容: 这是一个地球上众多生物应该铭记的时刻,5.43亿年被认为是古生代开始的时候,也是寒武纪开始的年代。在此之前,生物界中的物种类型单调,而且多是一些软躯体动物,几乎没有带骨骼和甲壳的生物,因此在地层中发现化石的机会凤毛麟角。寒武纪一开始,生物突然之间繁盛了起来,出现了各种门类的物种,当今世界生物的各大门类,都可以在寒武纪开始的时刻找到先祖。所以,地质学家将寒武纪之前的岁月称为隐生宙,生物好像躲藏起来似的,在岩石中找不到。其实是由于当时生物稀少,死后难以保存的缘故;寒武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称为显生宙,生物繁盛,在地层中频频“抛头露面”。由于有了诸多化石的帮助,地质学家对显生宙要比对隐生宙更加了解。 5.1—2.48亿年:大陆分久又合 4亿年前:生物挺进陆地深处 内容: 在古生代刚开始时,生命活动的范围还只局限在近海地带。随后,三叶虫、珊瑚、海绵等动物相继出现,最早的鱼类也开始在海洋中游弋。在距今4亿年左右,一些藻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它们首先占据了距海岸线不远的沼泽和滩涂地带,这里的环境介于海陆之间,是“登陆先遣队”的理想训练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植物终于可以脱离水生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仅仅依靠天上的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植物仍然活得有滋有味。 2.48亿年:大陆再度开始分裂 中生代(2.48—0.65亿年):恐龙横空出世,并盛极而衰 0.05亿年前:人类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