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观点?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方式。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

01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十分迫切,需落实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研究背景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口大规模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流动,自2004年以来,国家对留守儿童教育日益重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多次做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表述。根据最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分析,6~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各省份均超过50%。

此年龄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德育、行为、思维等各个方面塑造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该阶段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将会对其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周边社会环境远次于城镇的生长环境中,他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更容易偏离轨道,容易造成他们认知、心理、个性、人格发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品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提升农村学生享有公平教育性的重要政策。

2、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

“第一代”农村留守儿童大致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接受过基础教育以及经历过留守生活的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第一代农民工外出流动。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以及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的观念,他们外出务工的特点主要是“短期流动”、“省内流动为主”。

“第二代”农村留守儿童出生于九十年代初,接受过义务教育且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较差的儿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现象。随着第二次民工潮的出现,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区别在于,以省际迁移为主,流动半径变大,流动距离变远,流动时间变长。

第二代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少频率低、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写信;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劳动负担较大、升学压力小;农村学校学生较多、寄宿制学校较少;家校关系密切、教师家访普遍;娱乐设施少、电视网络还没有普及。

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从不利的因素看:农村学校收取学费、生活费等,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导致部分家庭贫困的儿童辍学;由于农村家庭儿童较多,生活压力大、农活繁重、经济困难、部分儿童没有机会上学;学生多、老师少、老师教学任务重、学校教学资源少、教学设备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