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诗经属于文化还是文学?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著作,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经典,可以说《诗经》包括文学的内容,也包括很多文化的内涵。《诗经》产生的时代,最早的诗篇应该是在西周开始时期,结束于春秋中期较早这一段。这段时间正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形成的关键时期。

中国文化,所以不同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下来的。所以我们可以称这个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时代。作为文化它是生存方式的一种规范。比如说吃饭有筷子,使用筷子的可以叫“筷子文化”,使用刀叉叫“刀叉文化”。吃饭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但是怎么去吃饭,去完成这件事情却有不同的方式。这就是文化关注的一些问题。

在《诗经》这个时代,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如古希腊罗马,古印度等民族的,我们自身的特点,开始形成,或者开始变得很明显。因此通过解读《诗经》,可以破译我们文化的密码,了解我们文化人群的一些根源处的东西。

一棵大树,无论长多高,都是根部发达的结果。一个经典著作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在3000年前形成的

我们讲《诗经》准备分七大主题。首先是婚恋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教科书、很多选本都把它解释成一个爱情诗。但是我个人的看法,它应该是一个婚礼上,祝愿结婚的人,夫妻情深的乐章。简单的说,就是婚姻典礼上的乐歌。古人把一首婚礼上的乐章放在了诗篇的开头,是偶然的吗?这又意味着什么?

这就涉及到婚姻家庭在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大家打开《论语》头一章是“学而时习之”,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我们把它捏一捏,把这水分去掉,就会看到一种逻辑架构:一个人在家是个好孝子,好兄弟,他到社会上就是一个好的社会份子。再简单的说就是好家庭,培养好的社会分子,社会成员。这里就是一个中国逻辑:一个人教育的完成,首先要放在家庭之中,往回追,就是一个好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孝子。

这种逻辑是中国逻辑,我们在古希腊,比如说像柏拉图写的苏格拉底对话录里面,看到的则是,家不能够培养希腊公民,为什么?因为家里长期待着的是女人和奴隶,女人只有半个人格,奴隶全无人格,那么半个人格的女人怎么培养出一个完整人格的希腊公民呢?不能,那么在哪去培养,要到阿格拉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中国这种设定相异的文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