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养气说"是谁提出的?内容?意义及影响?

养气说有很多人都讲过。。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孟子。还有苏澈。属于先秦儒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垫间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垫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融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 "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影响]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