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兴趣培养 > 正文

18岁叛逆期心理表现?

叛逆心理也称为逆反心理。

逆反,是亲情建设最大的障碍!

逆反,是孩子教育最大的软肋!

逆反,是孩子发展最大的瓶颈!

一、什么是逆反?

逆反心理也称为叛逆心理。

逆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

逆反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

逆反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内容和形式)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逆反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逆反的具体表现:

•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 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

• 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 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

• 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 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

• 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

• 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大惊小怪;

• 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

• 会对课堂上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到的情况而感到开心;

• 对伤害自己自尊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

•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办法得到。

三、逆反心理在学校的一般表现

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和倡导,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往往以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表现出崇洋媚外的某些特质。

仇恨熟悉的不认可的事物,盲目追捧不熟悉的没有深入了解的事物。

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对老师喜欢的学生无端打压、无情孤立,甚至把对老师或学校的愤恨转移到老师喜欢的学生身上。

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青少年,尤其是男生,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

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

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这主要与男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

4、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四、逆反心理的四个阶段

1、幼儿期逆反

2-3岁左右是第一个反叛期,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出现,但他们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非常任性。这一阶段的宝宝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会表达,因此表现出对物品强烈的占有欲,他们会觉得“东西出去就回不来了”,所以这一时期也叫“执拗期”。

2-3岁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别容易受挫,由于不会表达情绪,所以显得脾气很坏。

2、儿童期逆反

9-11岁进入第二个叛逆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小大人”。表现为不愿意让家长拉手、喜欢让别人叫自己的全名。不过与此同时,孩子还会表现出小段时间的“回归婴儿期”表现,表现得非常依赖、不讲道理,或者娇气、容易哭,容易对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也会对父母表现出十分挑剔的态度。

3、青春期逆反

这个阶段的逆反心理与叛逆行为主要集中发生在11-15岁这个年龄段,此时当“回归婴儿”和“准大人期”的心理诉求同时出现,集中表现为喜爱群体,喜欢拉帮结派,希望有大人的权利但不愿承担责任。

4、成人期逆反

这一时期的逆反主要发生在18岁以后,表现在人格特质上的执拗、“杠精”、不合作、挑剔与防御性人格。

五、逆反心理形成的逻辑过程

青少年或者成人逆反心理行为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是: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针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规范教导;受教育者接受到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一般教育者对青少年的逆反言行往往持有强烈的不理解态度,并试图采取更强烈的手段以期让受教育者接受,进而引发受教育者更强烈的抵制而形成恶性循环。

六、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1、强烈的好奇心导致逆反言行的出现。例如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2、强烈的对立情绪引发对立言行,对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无动于衷,认为教育者虚情假意,吹毛求疵,故意找茬儿。

3、强烈的心理需要引发强烈的动机,忽视或抵触教育者的初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4、企图标新立异,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5、特异生活经历。比如遭受剧烈精神打击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6、教育者言行不一,从而降低受教育者的信任度。

7、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偏激,引发对立情绪。

七、逆反心理主要特点

1、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

2、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这种心理现象具有鲜明的年龄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

3、对抗性

表现为被教育者与教育者思想行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对抗,采取“对着干”的态度。

4、情感性

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是情感成份,次要因素是认知成份。表现为不满、抵触、对立等情绪激烈的心理现象。

5、延续性

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对后续相关和类似的内容与形式都会在评价、情感和行为上产生逆反心理。

6、针对性

主要针对教育者或规范其言行的家长、教师及管理人员。

7、偏激性

执拗于对方所谓不合理的内容,对于合理性自动选择忽视的态度。

8、盲从性

对于有类似逆反心理的人的言行产生盲目认可或追随。

9、自发性

一旦触碰到逆反的内容,几乎不经过理性思考采取抵触行为。

八、逆反心理危害

逆反心理,往往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与长辈产生矛盾,与家长格格不入。

总是听不进长辈家长的教导,而且容易产生高傲、自以为是的心理。

容易冲动,容易对社会产生危害。

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

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

九、逆反心理干预原则

1、温和坚定的态度。

2、明确父母的责任,在成长过程中让孩子凭学习掌握照顾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并不是家长意志的执行者。

3、朋友心态当家长。家长一般在孩子3岁前和他们建立朋友的关系与朋友般相处模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同时家长也要保持权威,让孩子知道他需要尊重父母。

4、了解并理解孩子行为动机。叛逆只是行为表象,找到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提高沟通质量。

5、觉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要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6、保持冷静。孩子叛逆言行会对成人的理性形成极大的挑战。家长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7、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和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8、开放自我,了解孩子。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

9、改变教育方法。对孩子的管教,要时常改变方式。小时候要耐心讲;上了中学后应尝试双向沟通。发现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破解逆反,刻不容缓!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个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