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德国 作家?
1、维克多·雨果,男,(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毕业于法兰西学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182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颂诗集》,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
1885年5月22日,在巴黎与世长辞。
2、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
1832年3月22日逝世。
德国 巴洛克作家?
席勒:《阴谋与爱情》、《强盗》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 莱辛:《明娜·封·巴尔赫姆》、《爱米丽雅·伽洛蒂》、《智者纳旦》、《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汉堡剧评》 维兰德:《阿迦通的故事》
德国当代作家?
1、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 ),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国。她以写作德裔罗马尼亚人在苏俄时的遭遇著称,目前她的大多数作品已在中国大陆出版。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3、海泽
海泽,全名为保罗·海泽,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的语言学教授,母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曾从事翻译和戏剧活动。海泽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中学读书时就因特异的文学才能,受到文坛名人盖贝尔的赏识,两人结下忘年之交。
1847年至1849年,海泽在柏林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由盖贝尔引荐,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学俱乐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时开始写作。
4、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
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德国散文诗作家?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 。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
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被看作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德国作家艾瑞克的作品?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AKA The Fear of Freedom), (1941)
《为自己的人》或《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 (1947)
《心理分析和宗教》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 (1950)
《人心--他的善恶天性》The Heart of Man: Its Genius for Good and Evil (1964)
《被遗忘的语言》Forgotten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 (1951)
《健全的社会》或《理性的挣扎》The Sane Society (1955)
《健全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
《爱之艺术》The Art of Loving(1956)
《弗洛伊德的任务--他的人格和影响分析》Sigmund Freud's mission; an analysis of his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 (1959)
《心理分析和禅宗》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 (1960)
《人性会占优势吗》May Man Prevail? An inquiry into the facts and fictions of foreign policy (1961)
《马克思论人》Marx's Concept of Man (1961)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Beyond the Chains of Illusion: my encounter with Marx and Freud (1962)
《基督教义分析》The Dogma of Christ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1963)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Socialist Humanism (1965)
《像上帝一样生存》You Shall Be as Gods (1966)
《希望的革命--通向人性化的技术》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1968)
《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 (1968)
《心理分析的危机》The Crisis of Psychoanalysis (1970)
《一个墨西哥村庄的社会性格--一项社会心理分析研究》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Fromm & Maccoby) (1970)
《人的破坏性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 (1973)
《占有还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 (1976)
《弗洛伊德思想的伟大和局限》Greatness and Limitation of Freud's Thought (1979)
《关于不服从》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1984)
《生存的艺术》The Art of Being (1993)(死后由Rainer Funk整理发表)
《听的艺术》The Art of Listening (1994)
《存活的人》On Being Human (1997)
德国作家歌德写过那些名著?
中文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外文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国籍:德国出生地:法兰克福出生日期:1749年8月28日逝世日期:1832年3月22日职业: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代表作品:《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丹麦作家是不是德国的?
丹麦作家不是德国的,丹麦和德国是不同两个的国家。
丹麦是欧盟和申根地区的成员国。身为一个北欧国家,丹麦与挪威、芬兰、冰岛和瑞典有着紧密的关系。丹麦王国包括两个自治领土: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格陵兰岛不是欧盟的一部分,尽管它有欧盟海外国家和领土的地位。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大约有72个国家的大使馆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大多数欧洲国家以及一些亚洲和美洲国家的大使馆。
德国作家《父与子》寓意?
父与子不仅仅是一部体现父子之间幽默温馨的各类故事故事的漫画,当时德国的报刊杂志被纳粹政府控制,刊登的内容枯燥无味。幽默漫画《父与子》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惊喜和快乐,受到了热烈欢迎,并且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其作者埃·奥·卜劳恩(原名埃里希-奥赛尔)由于参加反纳粹活动被捕,在他41岁生日来临之时大师选择了自杀。
德国的童话作家有哪些?
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德国民间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中的老二,生于美因河畔哈瑙的一个律师家庭,1803年入马尔堡大学学法律。1829年威廉担任了大学教授。1837年格林兄弟和另外5位教授因写信抗议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而被免去教授职务,这7位教授被称为格廷根七君子。1840年底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之邀去柏林,任皇家科学院院士,并在大学执教。去世后葬于柏林马太教堂墓地。
德国作家帕吉尔是谁?
德国作家帕吉尔出生日期1804年,逝世于1882年,享年78岁!是德国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等,《琥珀》是柏吉尔的著名作品。故事集是集聚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琥珀》一文被编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