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标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皮亚杰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已有图式的不断同化和顺应才能被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才能补充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果教育教学活动没有与学生已有的图式发生连接,学生的学习就是没有意义的、低效的。现在的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是否乐意接受而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被动的阶段,学习效率低下,一味的累积知识而不进行理解,甚至妨碍学生的智力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应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注重与学生已有图式的联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二)教育内容上,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阶段论,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认知结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深化和延伸,四阶段有其特定的顺序,不能跨越发展。教育在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能够对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不能决定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如果教育内容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教育对于智力的作用,并无效果甚至有所妨碍。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前后两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联系,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组织、调整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目前理想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不宜过易,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缺乏教学意义;也不宜过难,远远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其失去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是“跳一跳,摘果子”。
(三)教育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皮亚杰认为,每个儿童在同一时期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并且影响儿童认知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使得在教学中,学生成绩良莠不齐,学习步调不一致。但是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差距,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将学生看做生产线上待加工的产品,并且以分数来评判学生,导致认知水平低的学生信心受挫,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儿童的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是一片独一无二的叶子,既有其发展的共性,又具有个别差异性。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动态,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积极及时的为每个学生创造最适的学习任务。并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让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的最优发展努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育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进行顺应同化以产生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当儿童的认知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这种干扰往往会改变认知系统,这个时候儿童可以经过主体的行动来进行补偿(即同化和顺应),平衡由此产生,这种平衡在不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改变。认知的发展也就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若是学生不打破原有的平衡,一味的重复与原有认知平衡一致的内容,那么学生的知识将无法不断积累,认知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