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中心”通常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儿童身上。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思想较之于成人也有很多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更是不一样。迪士尼乐园一开始建造出来时是不受儿童欢迎的,主要就是因为那是个成人视角下建造起来的世界,只有蹲下来才能发现,原来在儿童的视觉角度并不能看到那些成人认为有趣的东西。发现了这个才是发现了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儿童所作的调整,才使得迪士尼乐园成为全世界儿童的乐园。

不少家长认为与子女的关系不融洽,子女不愿意与自己交流,深究儿童的心理,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恰恰是成人自己太“自以为是”而不自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家长不把子女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人来看,或是认为子女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家长不能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子女沟通等,种种原因使得子女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以儿童为中心”通常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被较为广泛地提及,儿童不应成为成人的附庸,而是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应当被理解、被尊重和平等对待。家庭关系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着对子女的教育产生的,当然除了家庭亲子问题之外,儿童大多数的有意义活动发生在学校,因此,教育界的儿童中心论也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话题。以下,将从学校内的教育 出发,探讨“以儿童为中心”的特点,同理,也可应用于家长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其他有儿童参与的交际活动当中。

(1)强调儿童的个性特征,突出儿童的地位

从“儿童中心论”出发,把儿童作为中心,直接促成了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过去的旧三中心其中一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这就意味着儿童的个性被忽略,要接受统一的、无差别的教育,要服从于教师,学校成了批量生产的工厂。而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就会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过去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学会“飞”,对于鸟来说,当然轻而易举;可是如果这个学生是鱼呢?还是要逼迫鱼学会飞。强调儿童的个性特征,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本能特性,是鱼就提供一片河流;是鸟就给出一方天空……保护儿童的个性,不以外人的眼光对儿童施加苛责,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成长为他本身最好的自己。尊重儿童这一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客体,将儿童的本能作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让学校生活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对于如何理解“以儿童为中心”,通俗一点,我们可以类比哥白尼的日心说。天文学中,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任何星体都是围绕着太阳运转的。那么,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儿童中心,则可以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任何相关的人或事都是为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而发挥作用的,教师、知识等要素都是围绕儿童而存在的,所有的教育课程目标、环境设置等等,围绕着儿童发展、生长的需要来。(2)注重过程与经验

面对教育过程中儿童与课程孰轻孰重这一问题,杜威否定单纯以学科或以儿童为中心的极端理论,提出一种以儿童经验为出发点的课程观,即“儿童的观点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构成了教学”。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应当是其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应当重视儿童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而不是过多地施加教师的刺激和控制。如果想得到某方面的知识,就必须靠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而不能只靠教师口头上的教。当然,经验也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们熟知的学校教育大多数是接受的间接经验,而“以儿童为中心”则是强调直接经验,没有真正的经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因此又必须强调操作与行动,即重视儿童学习的过程,过程重于结果,让儿童实现有效参与、自己动手,体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样的收获远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3)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在理解“以儿童为中心”的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把儿童放在中心,就说明教师要做的事少了,甚至教师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学,任凭儿童朝着自然的方向“野蛮生长”。其实,儿童中心论不是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价值,相反的,它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教师要把儿童的兴趣视为“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既不放纵也不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以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与儿童在活动时融为一体。要做到把儿童放在中心地位,就必须摒弃以往“满堂灌”的形式,备课不只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实施教育的前中后,都要做充分的准备,细致观察和评估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愿望、特点,更好地探究儿童是如何思考的,并努力去理解儿童做一件事的动机和行为。充分认识儿童的世界和他们的生活,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目的,认识人类的文化财富,了解它们之间的辨证,并将这几种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有机地联系起来,糅合进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当中。因此,教师不是无足轻重的,他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辅助者和引路人,如果以儿童为中心不能发挥教师该有的作用,会导致秩序紊乱,毫无理性,严重的甚至可能违背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