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性
盛世华夏,具有深厚的思想根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派别之间争相发表论见,儒家以“仁”为核心,调节人际关系,追求和谐;道家追求无为而治,知足常乐,顺应自然;法家追求依法治国,倡导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墨家追求“兼爱”、“非攻”、“尚贤”;兵家重战争谋略计策,到底还是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追求和平。总的来说,中国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墨、道、法、兵等各家并长的体系,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的特性。
二、包容性
中国社会的思想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早在诸子百家时期,各派思想相互攻讦,同时又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各家博采众长,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提升。以儒家为例,在董仲舒时期,他以儒家思想为本体,融合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创立了新的儒学体系,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思想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包容,同时更吸收了印度,波斯等中原王朝之外的文化思想,中原思想与域外思想相互借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三、扩展性(外延性)
中国社会思想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也影响到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体系)的形成与世界的文明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例,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达500多个,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而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儒家中的朱子学思想于13世纪20年代就开始传入与中国邻近的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国。近代,随着华人的不断外移,朱子学开始传播到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国。东南亚的华人还把朱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论国、平天下”作为他们个人发展模式;作为他们“安身立命、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具体化,赋予现代化和新加坡化的内容,把其当作一以贯之的治国之纲。20世纪中叶以后,东南亚更是兴起了一股朱子学研究热,他们把朱子学作为解决西方物质文明给社会带来弊病的方法,认为朱子学是治心之学,加以推崇。
欧洲人知道朱熹是从16世纪开始的,其影响主要在知识界。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美国到18世纪才由来华传教士传入朱子学,但二十世纪以来,美国对朱子学的研究却出现了热潮。
道家思想也对世界文明了产生重要影响。有资料表明,早在6世纪中叶,老庄思想就和汉译的佛教经典一起传入日本。7世纪中叶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17条宪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户时代道家思想开始在日本普及,不但产生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注释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关老庄思想的通俗读物。1935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还借鉴道家思想,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自然农法。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亲切的语言,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首发两个月,各大书店纷纷脱销,竟然成为同类专著的佼佼者。
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据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还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 道家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当代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四、持续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明历史一样,不曾断过,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思想内涵最丰富,最具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经过春秋时期孔夫子创立,到西汉董仲舒发展新儒学,至此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占绝对统治地位。到宋朝时期,成为了具有官方哲学的思想。在明末清初和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遭到批判,但也持续发展了下来。如今在全世界掀起的国学热,更是中国思想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最好印证。正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传承与不断持续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曾长期领先。
五、经世致用性
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尽管遭受到各种非儒家思想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多次批判和冲击,但并没有消失在文化舞台上,而是表现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在于它的实效性——经世致用。
儒家经典《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代士人,尤其在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做官所必须的教科书后,大力研习儒家经典,更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抱负,希望能上解庙堂之忧,下许黎民之苦,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大同社会,这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乃至各国思想文化如银河灿烂之星,汇聚于银河中,熠熠生辉,他们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是人类历史上的灿烂之花,照亮着人类前进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