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攀比心理源自对“物”的认同
一旦拥有了某种产品,心理上就与该产品代表的风格、阶层产生了一种神奇的联结。
仿佛只要拥有了某种产品,你会变得跟拥有此物的一类人相同,或者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像他们。
2、你要的不是“物”而是标签
攀比心理表面上追求的是“物”,实际上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强化,或者称之为“标签”。
广告商对此都非常了解,他们知道如何让人们自掏腰包去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
他们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广告去说服人们:拥有这些东西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或者拥有这个东西你就会出类拔萃,更能成为你自己。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典型的营销界制造出的骗局。
现在很多教育界的专家都清楚的知道,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并不是早教做的越早,辅导班参加的越多的孩子就一定越优秀。
而对名牌的向往和追求,也是通过名牌的标签,买一个集体意识的身份认同。
它们非常名贵,所以非常独特。如果每个人都买得起的话,就失去了它的心理价值,剩下来的就是它的物质价值,大概还不如你支付价钱的零头而已。
3、攀比心理是虚荣心带来的假需求
所以,攀比心理就是虚荣心,是“总是需要更多的贪婪小我”制造的假象,与个体的身份和真实的需求无关。
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中,埃克哈特·托儿告诉读者,通过需要更多的东西来获得认同,是个有瘾头的需要,而不是真正的需要。
埃克哈特·托儿介绍说,“暴食症患者,饿的是他的心智而不是身体。这种饮食失调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只要他们能够不去认同心智,而是去跟身体有所联结,同时感受到身体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心智的假需求。”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否只有通过与“外物的联结”才能证明自己。
简单地说,要清楚的认识到,是不是只有我们拥有了什么,我们才是什么。还是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无关乎外界的评价和拥有的地位、权利和金钱。
4、我们是谁无关乎我们拥有了什么
我们是谁与我们拥有了什么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度。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突然“一无所有”之后(失去健康、亲人、财富、名誉、地位,或者在灾难来临和战争中同时失去了上述所有东西,这种状态也被称之为极限状态),原先他们感受到的痛苦和恐惧竟然全部消失,随之出现的是神圣的临在感,一种深沉的平静与安宁。
所以,“所谓的攀比无非是心智的幻相(假需求)而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然后才能获得内心真实的喜悦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