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焦虑是什么? 亲子关系的本质情感模式就是分离焦虑?

焦虑是什么?

焦虑指的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事过境迁,焦虑就可能解除。

亲子关系的本质情感模式就是分离焦虑?

因为亲子关系他们就是长期存在的一种从小的一种陪伴,所以在分离之后都是非常焦虑的,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真正的感情的,父母非常想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去保护他们,而子女也都是非常依赖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分离之后可能彼此心里都是很痛苦的。

关于亲子教育对分离焦虑的影响与缓解?

首先分析一下幼儿分离焦虑的常见行为

Ø 拒绝上学:毫无理由的害怕上学,想尽办法待在家中。

Ø 不肯睡觉:因为害怕睡觉时的独处或害怕做分离有关的噩梦,甚至因为睡醒了就要上学而不愿睡。

Ø 抱怨生病了,如头痛、肚子痛:在分离的前夕,孩子会抱怨他生病了。

Ø 紧黏照顾者:孩子可能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特别在你想要离开时紧黏着你。

为什么有分离焦虑症?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不同。进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及逃避的反应。等到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会认定一个特定的对象,与他产生密切的依附关系,这个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索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泣的行为。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主要是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

一般成人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所谓物体恒存,指的是,虽然视线范围内没有看到,但是物体依然是存在的。比如:虽然我们晚上没有看到夜空的月亮,但是不等于月亮永远消失了,乌云散去,月亮还是会出来的。

但是宝宝不懂这个道理。在他的认知里,物体离开久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根据学者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养育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后7个月,逐渐依恋养育者,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

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

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原因:

Ø 环境改变:例如换新家、上学或日托场所、多了弟弟妹妹等,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Ø 压力:换学校、失去爱的人(包括宠物)、父母吵架、有个生病的手足、同学嘲笑等都有可能引起分离焦虑。

Ø 过度保护的家长:家长自身的焦虑也会影响孩子,就像传染病一样让孩子也产生分离的焦虑。

减缓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首先要确认替代的主要老师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幼儿托育初期,最好固定一个老师,好让宝宝迅速建立依恋关系。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提前一天告诉宝宝,明天要去幼儿园,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是最好的。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与宝宝分开。

4、带上喜欢的物品(依附物)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5、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6、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7、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8、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9、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0、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避免错误的处理

1、避免将幼儿关在黑暗的场所,或施以恫吓的手段,例如:宝宝不听话时,威胁他说,会被魔鬼抓走,这类的话语会让幼儿的潜意识产生幻想,加深他内心的恐惧。

2、父母不要在分离的时候表现出紧张、依依不舍或者担心的神情,这种情绪的感染会让孩子充满恐惧,更加的焦虑不安,以后宝宝会更害怕妈妈离开,黏着父母亲不放。

3、有些父母亲无法忍受孩子因为分离而哭闹的状况,以贿赂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告诉宝宝说:你今天乖乖去幼儿园,我就给你买巧克力。但是巧克力的诱惑并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也会造成孩子日后的依赖性更大。

4、有些妈妈趁着宝宝睡着时溜走,等他一醒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又开始哭,这反而增加宝宝的焦虑感,也等于传递给他一个讯息:“千万不能闭上眼睛,妈妈会消失不见哦!”宝宝随时担心妈妈离开,变得更紧迫盯人了!

亲子分离焦虑其实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恐怖,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非常强,只要家长和老师之间做好正确的交接,多沟通,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环境,爱上新朋友的 。

产前焦虑是什么?

是孕妈对于生产或者其它事情的一些过度顾虑,导致产妇出现的一个焦虑症状,,一般这个情况家里人需要对产妇进行一下沟通,缓解他们的一个持续压抑的问题,建议可以带产妇多出去走走散散心,让她们转移注意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里状态对生产是有利的。

不用焦虑是什么词语?

求成语表示什么事都不操心不焦虑 求成语,表示一个人平时生活工作中什么事情都不去操心,不去焦虑,类似“没心没肺”.我这人平时总是很焦虑,担心这忧虑那,我想用这样一个成语或谚语这类的话来提醒自己不要太操心,但我不喜欢没心没肺这个词.有没有其它的词. 诗词,俗语等等都行.

容貌焦虑是什么梗?

容貌焦虑,网络流行词,是指在放大颜值作用的环境下,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觉得自己不好看而产生的焦虑感。容貌之所以受到重视,还是因为当今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度越来越低。

2021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在校大学生关于“相貌”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

焦虑型依恋是什么?

焦虑依恋型人格是一种非常渴望亲密关系和别人关注的一类人格。

焦虑型依恋人格者在社交关系中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密关系的朋友没有足够的信任,他们渴望依赖,但是又患得患失。希望自己能够融入对方的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但现实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会感到非常的焦虑,稍有风吹草动便害怕被抛弃,往往也十分多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变得特别的粘人

焦虑症是什么?

谢谢平台邀请,题主您好。

很多人都会有焦虑困扰。文末附焦虑量表,如果您也有此类问题可以私信我,为您免费解答问题~

“焦虑”成为年度热词已经很多年了,无论国内国外,人们都过得很焦虑。焦虑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时髦词汇,如果有人说,焦虑是啥,我从来都不焦虑,相信很多人都会送ta这样一个表情。

据中国最新发表在权威杂志Lancet上的数据显示: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5%,终身患病率高达7.6%。不过,焦虑与焦虑症还是有区别的,焦虑症也是有门槛的,不要一言不合就断言自己患焦虑症了。

其实,适度的焦虑是对我们有好处的,能够让我们调动机体的应急系统,提高效率,发挥出更高的水准。如果是过度焦虑,尤其是持续过度焦虑,则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导致人体出现不适,就会对人体有害。

注意,这里说的“焦虑症”,医学术语被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是最常见的一种焦虑障碍,也称慢性焦虑障碍。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一种对日常生活事件或想法持续担忧和焦虑的综合征,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

GAD的关键特征是:慢性和显著的焦虑,恐惧性的期待和担忧,对于细微的事情持续性担忧、害怕,总是往最坏的地方想。成人患者所担心的内容常常是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如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安全。儿童患者则过度担忧他们的竞争或自己表演的质量。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患者担忧的焦点可以从一件事/一个点转到另一件事/另一个点;持续时间很长,目前指南规定至少6个月以上;伴有很多的身体不适症状,如心慌、胸闷、头晕、肌肉紧张、坐卧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失眠和乏力等。

那些原因不明的身体不适可能跟焦虑症有关

朋友们,发现了吗?焦虑症有很多的身体不适,所以很多人因为身体不舒服,不停去相关科室去检查,但各项检查出来,都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这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是焦虑症的躯体症状了,应该及时去精神医学科诊治。

得了焦虑症怎么办?

很多人认为,焦虑症是自己想太多了,自己调节控制即可。轻度的焦虑症患者可以先尝试自己调节,比如通过放松,减轻压力,改变心态等。中度或以上的焦虑症患者则要及时看医生,排除其他疾病,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来打败焦虑症。

焦虑症可以治愈吗?

焦虑症并不可怕,很多患者经过正规治疗是可以完全治愈的,恢复往日的风采,正常工作与学习。但正如心脏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一样,焦虑症患者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不能见好就收,想停药就停药。正规的治疗包括足够剂量,足够治疗时间,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啊!

亲爱的朋友们,为了更好地识别焦虑症,下面给大家一个自评量表治疗,既可以筛查症状,又可以检查自己焦虑症缓解程度。

GAD-7(焦虑情绪自评量表)

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请您回答是否存在下列描述的状况及频率,请看清楚问题后在符合您的选项前的数字上面画“√”

如果以上量表总分在5分以上,请及时咨询我,判断后一步检查;如果10分以上,则肯定有焦虑症状,请早诊断,早给予最合适你的治疗方式。

境遇焦虑是什么意思?

境遇焦虑的意思是人们对于目前所处的境遇不太满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生活工作中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在读书时期、刚踏入社会时期、工作时间很久、结婚与否等生活状态,人们都有可能有不如意的时刻,对于自己所处的境遇的不满足,如果没能及时解决的话,就会产生境遇焦虑。

焦虑是什么意思啊?

城市的发展,时代的巨变,由于长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年轻的人们面临着十年前,二十年前从未重视过的病症,从最开始对压力的轻视,继而发展为焦虑情绪,最后变成难以治愈的焦虑症。

据资料表明,焦虑症倾向的客户越来越偏向年轻化,很多人表示压力太大,每天都很焦虑,焦虑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

一时的焦虑情绪,是生活中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然而这种情绪反应频繁出现,也就是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

长期压力,不仅反映在情绪失调上,背后可能是全身心的崩溃。甚至会导致多种身体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等。

为了帮助大家鉴别自己是一时的焦虑情绪还是患了焦虑症,在此为大家整理了焦虑症的六个症状表现,大家注意根据自己的情况甄别。

一、早期躯体不适

在焦虑症的早期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促、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也无法胜任,有的患者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

二、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

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容易出现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等症状。

三、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

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时,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的患者有时会出现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的情况。

四、精神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在性格上比较内向、敏感,缺乏弹性,也就是比较顽固,多半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又因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而觉得有罪恶感,容易起疑心,贬低自己的能力。

五、社会适应性差

经常维持高焦虑状态的人比较不受人欢迎,其创造力和适应力也较差。相对地,他们比较容易被煽动,不够决断,相当谨慎和缺乏弹性,他们的自我概念也很差,以致经常需要依赖大人,以及不敢表达心中对人的不快感受,所以发现高焦虑学生,较无冒险性,喜欢做白日梦,社会适应不良。

六、无意识的动作增多

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个人身心,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动,由于焦虑情绪影响个人种种不舒服的感觉,致使人们采取一些无意识的动作,难以消除这份紧张。有些人则会不停搓手指、咬指甲;也有的抽动脸部某部分的肌肉;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利用来回走动或两手拨弄一件东西(例如笔、纸张)来消除紧张;因为容易发汗,也常有人以擦汗的动作来消除紧张。

以上六种症状是焦虑症的典型症状,如果您有两条以上上述症状,可能就不是普通的焦虑情绪而是焦虑症了。虽然两者之间仅一字之差,但焦虑症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方法缓解的,必须介入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