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亲子教育起源于什么年代的美国?

亲子教育起源于什么年代的美国?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了解什么是亲子教育,首先应明确什么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什么是亲子教育,还没有一个很规范、统一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它与家庭教育的比较,理解其含义

​一提家庭教育,我们就知道是家庭中的长者对孩子的单向教育,父母是家长,具有威严的、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则亲切、温和得多,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亲子共育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较好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亲子教育是终生的教育!当孩子年纪尚小时,他们通过理解父母的言行来摆正自己的行为;而后在孩子的整天天地长大中,亲自关系上的教育,随着孩子教育程度的提升而逐渐降低比重。那亲子关系如何对教育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的养成。

  我们经常说的孩子“内向”或“外向”,和亲自关系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在孩子0~5岁时,父母对待事情的处理态度;对待孩子的亲密程度,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行为习惯。

  父母做事有无意识的拖延行为,则孩子做事情也同样会有拖延。这是“潜移默化”的。俗话说的“龙胜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讲得就是这样习惯的影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改变,则需要更大的毅力和自我意识。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的行为习惯,都伴随了我们的一生。

  3、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亲子关系教育较为重要的,还是对孩子价值观层面上的影响。孩子从懵懵懂懂到接受外教育(教师教育),这段时间里,家庭成员(主要是亲自关系)的价值观、人生观,基本就代表了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后孩子接受外教育(教师教育),同样,能够彻底改变,或是颠覆的很少,大多是价值观的补充、提升。

中国的亲子与国外的亲子有什么区别?

个人观点如下:

中国亲子注重感情的培养与升华,会比较在意孩子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过程,当然也会在孩子的性格培养和能力培养方面付出心血,但相对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亲子更偏向生活性。

国外亲子更多比较注重孩子的个人能力培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灌输他是成人的思想,遇到事情会教孩子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告诉孩子他们是个体,遇到问题首先要靠自己解决,最大程度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与思考。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希望对您有用。

国外的教育模式有哪些?

今天就对这些国外著名的教学模式做出如下梳理: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杜威)

杜威针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三中心”的弊端,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等著名论断,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

二、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

提出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的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也叫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运用结论

三、认知同化模式(奥苏贝尔)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先行组织者”等手段,促进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完善。

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或学习材料—整合协调—应用

四、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

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更确切地说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与学习。

范例性认识“个”—范例性认识“类”—“理解规律性”—“了解世界和生活的经验”

五、抛锚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事实问题的基础上,由于确定实际问题或真实性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但问题或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了一样),因此,情境性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建构主义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理解问题—3解决问题—4评价问题(发现新问题)

七、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

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主张:程序教学模式就是指一种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学生的反应并将学生反应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个别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程序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5.低错误率原则

1编制程序教材—2展示问题(提问)—3学生解答—4确认

八、掌握教学模式(布鲁姆)

布卢姆认为,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只要提高教学质量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采取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帮助班级绝大部分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80%-90%。

1教学目标定向—2单元掌握(教学)—3形成性测验—4矫正—5总结性测验

九、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要求教师不是直接的教学生,而仅仅是提供适当环境,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活动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以此来设计教师行为,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自我的主导意识。

1创设情境—2开放性探索—3形成见识—4计划和决策—5整合

十、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是指这种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在这里,建构主义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其重要理论渊源)

1搭建支架—2进入情境—3进行探索—4合作学习—5效果评价

关于亲子教育对分离焦虑的影响与缓解?

首先分析一下幼儿分离焦虑的常见行为

Ø 拒绝上学:毫无理由的害怕上学,想尽办法待在家中。

Ø 不肯睡觉:因为害怕睡觉时的独处或害怕做分离有关的噩梦,甚至因为睡醒了就要上学而不愿睡。

Ø 抱怨生病了,如头痛、肚子痛:在分离的前夕,孩子会抱怨他生病了。

Ø 紧黏照顾者:孩子可能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特别在你想要离开时紧黏着你。

为什么有分离焦虑症?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不同。进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及逃避的反应。等到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会认定一个特定的对象,与他产生密切的依附关系,这个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索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哭泣的行为。

分离焦虑症的表现,主要是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

一般成人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所谓物体恒存,指的是,虽然视线范围内没有看到,但是物体依然是存在的。比如:虽然我们晚上没有看到夜空的月亮,但是不等于月亮永远消失了,乌云散去,月亮还是会出来的。

但是宝宝不懂这个道理。在他的认知里,物体离开久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根据学者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养育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后7个月,逐渐依恋养育者,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

宝宝的分离焦虑在6~8个月时出现,通常在1岁至1岁半时会比较严重,这与宝宝的表达能力增强、探索范围扩大、分离机会增加有关。

不过,随着宝宝对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掌握越来越有信心,分离焦虑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原因:

Ø 环境改变:例如换新家、上学或日托场所、多了弟弟妹妹等,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Ø 压力:换学校、失去爱的人(包括宠物)、父母吵架、有个生病的手足、同学嘲笑等都有可能引起分离焦虑。

Ø 过度保护的家长:家长自身的焦虑也会影响孩子,就像传染病一样让孩子也产生分离的焦虑。

减缓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首先要确认替代的主要老师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幼儿托育初期,最好固定一个老师,好让宝宝迅速建立依恋关系。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提前一天告诉宝宝,明天要去幼儿园,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是最好的。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与宝宝分开。

4、带上喜欢的物品(依附物)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5、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6、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7、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8、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9、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0、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避免错误的处理

1、避免将幼儿关在黑暗的场所,或施以恫吓的手段,例如:宝宝不听话时,威胁他说,会被魔鬼抓走,这类的话语会让幼儿的潜意识产生幻想,加深他内心的恐惧。

2、父母不要在分离的时候表现出紧张、依依不舍或者担心的神情,这种情绪的感染会让孩子充满恐惧,更加的焦虑不安,以后宝宝会更害怕妈妈离开,黏着父母亲不放。

3、有些父母亲无法忍受孩子因为分离而哭闹的状况,以贿赂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比如告诉宝宝说:你今天乖乖去幼儿园,我就给你买巧克力。但是巧克力的诱惑并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也会造成孩子日后的依赖性更大。

4、有些妈妈趁着宝宝睡着时溜走,等他一醒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又开始哭,这反而增加宝宝的焦虑感,也等于传递给他一个讯息:“千万不能闭上眼睛,妈妈会消失不见哦!”宝宝随时担心妈妈离开,变得更紧迫盯人了!

亲子分离焦虑其实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恐怖,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非常强,只要家长和老师之间做好正确的交接,多沟通,孩子会很快适应新环境,爱上新朋友的 。

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亲子关系概念是指?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婴幼儿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 ,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 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 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 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

鲁迅在国外的影响有多大?

鲁迅是属于人民的文学家。

毛主席说,文艺也是要为人民服务的。鲁迅用一杆笔当做武器,直面中国五千年来人民的劣根性,揭露不是因为恨,而是更深刻的爱。

正因为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寄予希望,他才用笔杆不断揭露人间百态,揭露真实的人性。

我们往往沉溺于“大国”的思维之中,往往忘记居安思危,更忘记自己民族瑰宝被多少外族觊觎,不强不足以抵抗,不强不足以自保。

如何强大?

首先,必须是直面内心的最深最真处,面对丑陋的自己,才知道路在何方。

心怀民族,才能够不浪费时间,在有生之年做一点有益于民族和人民的事,

与其去看孔子的虚伪,看西方的不知所以,不如多读读鲁迅,他是真正民族需要的真文人!

ai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从大的层面来说,人工智能技术会为教育领域带来三方面的好处,其一是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释放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老师会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比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等等。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老师本身的岗位也会全面升级,岗位附加值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其二是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学生本身的学习效率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这一点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材施教本身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非常高,在不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很难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其三是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会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这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人工智能技术会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场景,在这个学习场景中,学生能够通过环境的体验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习的效率。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文化对教育起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文化是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文化通过教育,产生了文明;教育让文化融于生活。社会的进步,少不了文化,更缺不了教育。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一片黑暗。而文化的普及完全是通过教育去推广。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比如一个企业的文化,如果他是正能量的,那他就会教育他的员工成为有正能量思想的。如果他是为利的,那他就会教育他的员工成为赚钱的奴隶。所以文化是思想的主导,教育是普及和推广的手段。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团队。文化决定了他的思想层面。也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现在的社会,也很多有文化,而缺少了教育,教育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教养。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从小就需要养成的。一味的追求文化学科的成绩,追求学历而缺失了人文道德的基础教育,丢失了个人修养的文化人就是没有教育的表现,这也是很悲哀的。

教育应该从小就抓起,而文化是包括很多各方面的专业的、非专业的,知识层面的培养。文化的普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无论你做人做事,都是需要一个教育过程。教育离不开文化,文化更要通过教育提高和扩展更高层次的内容。

欢迎补充!

亲子游戏对孩子的性格有什么影响?

现代人生活浮华,父母都忙于工作。不然就会降低生活质量。很多都是长辈帮忙带孩子。这样亲子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和孩子沟通的桥梁。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孩子都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赖,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亲更是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

可以看到,经常和父母亲子游戏的孩子,更活泼开朗,更能与人相处,也更善于接受新的事物。而反之,孩子会过于胆小,过于依赖,没有安全感。

所以父母要尽可能的多和孩子互动,参与亲子游戏,让孩子确确实实的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也是父母和孩子最亲密的回忆。

无论是何种缘由的缺席亲子游戏,都会是孩子美好童年的一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