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教育 > 正文

亲子教育是谁提出的? 生活教育理念是谁提出的?

亲子教育是谁提出的?

中国NLP培训学院“李中莹”,他是NLP著名亲子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谁提出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提出我们是谁的观点的人是谁?

记得是法国画家保罗他画的一幅画题目上说的。

文以载道是谁提出的观点?

欧阳修早于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话语,即其“六经皆载圣人之道”,代表“文以载道”观与文学审美性的融洽一致。他的理论建构与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阐释六经文本强调“载道”就是记事;提出“诗穷而后工”为“载道”提供创作主体;始终以“能文”作为“载道”的前提与基础。

中国亲子教育是由谁提出?

中国NLP培训学院“李中莹”,他是NLP著名亲子教育家

少则多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则多"的设计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主张"少则多",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从而把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基础变成一种变相的形式主义.另外,他一向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应该是非政治化、以建筑为中心的.

选左右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早谕教:贾谊曾任梁怀王的太傅,所以他提出的早期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未来主君。

贾谊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他提出要对幼儿教育及早干预及早对其施加教育。

在贾谊的《新书·胎教》中说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并在书中举例说明胎教对于培养君主的重要性。

2、选左右:为教育太子,贾谊认为要选出德才兼具的人才来陪伴、教育太子。

在宫廷内设置保傅制度,让“三公”“三少”陪伴在太子左右,让太子从小接受正确的孝仁礼义教育。

且师、保、傅分工明确:保,负责太子身体保育方面;傅,负责太子道德培养方面;师,负责太子知识教育方面。

所以贾谊认为要慎重选择教育者,因为在潜移默化的陪伴教育过程中,太子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习到很多,只有德才兼备的教育者才能培养出贤明君主。

3、重儒术:贾谊认为要重视儒家教育,要以儒家学说作为教育太子的内容。贾谊提出要学习儒家经典、历史知识,学习道德教育。

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由于贾谊深入研究总结秦朝的兴亡,强调要发挥儒学在治国中的作用。

他认为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等道德观念是圣明君主的必备,并要学会以史为鉴,精心治国。

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是谁提出来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面向每一个人做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进步成长,这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但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似乎很难。许多学校的教育过于片面和功利化,只重分、不重人,有不少的学生被排斥、被边缘化、被放弃。一位班主任问:“我也想面向每一个学生,尽量照顾到每一个,但我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很多的事务工作要处理,我一天就那么點时间,不可能做到面向每一个人?该怎么办?”借着老师的问题,回到育人的实质,谈几点“面向人人”的关键。

第一,面向人人,不是靠时间分配所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对学生“高质量的爱”才是关键。

时间分配很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面向人人的关键,必须超越技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整合和解决,这就是要有对学生“高质量的爱”。那如何做到对学生“高质量的爱”呢?秘诀就在于,尊重和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然后有能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促进学生的心智成熟。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接纳”,并指出这对唤醒和发展出一个人的力量,使其变得积极向上,至关重要。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关系学,对学生有“高质量的爱”,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其积极影响也就开始了。有教师问:“一个不学习、经常打架的学生,我也要无条件接纳吗?”对,就是要无条件地接纳他的打架,只有接纳了他的打架,你才能接纳了这个“人”。但并非一直允许他打架,而是要看到,这个学生为什么习惯用打架的方式与别人链接,为什么他没有发展一种与人友好沟通的能力,他经历了什么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只有先无条件接纳,才有改变的可能。不接纳,对立、斗争、放弃就开始了,教育也就无从发生。

“高质量的爱”既源自于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力量,也存在于每一个教书育人的细节里。比如,目光链接着人的内心世界,仅仅一个眼神,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力量,也可“杀死”学生。再如,教师稍稍改变一下说话的语气,或者多倾听一下学生的感受,事情可能就会向好的一面转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爱一定是从细小的改变开始,是双方之间互动出来的。

第二,面向人人,要针对学生的差异与问题,抓住时机,与学生发展出一种相互“驯服”的关系。

相互“驯服”,是《小王子》中描述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独特且重要的关系。书中狐狸对小王子说,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对你来说,我也只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是世界上唯一的关系了。在班级里,也存在相互驯服的关系问题。如果学生既能感受到教师平等地对待他们,同时还感觉到教师与自己之间,有着跟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关系,那么,自己于教师而言便是最重要的那个人。此时,面向人人,就有了更实在、更真切的内涵。

面向人人,既要在“共时空间”去体现,更要在“错时空间”中去完成。“共时空间”,指教师与全体学生在一起时,相互的行为能不能体现出面向人人。比如,学生是否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课堂提问时教师能否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错时空间”是指,每个学生成长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什么时间遇到什么问题,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或遭遇了危机,教师要将目光更多停留在这个学生身上,关注、支持和帮助该学生。如果教师做到了,不仅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与这个学生发展起了相互“驯服”的重要关系。

第三,面向人人,要结果,但不能唯结果论,不能用教育在学生身上是否产生显著的效果来评判。

教育是个复杂性系统,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且在不断变化之中。作为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学生有变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关注并期待好的结果发生,是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和目标追求。同时,我们也不能唯结果论,鉴于人的成长的艰难和复杂性,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有时也无能为力。但是,教师要学会慢慢地接纳这部分,用心用力,兜住孩子,不放弃每个学生,面向人人。

面向人人,教师更多的是要树立起对教育的信仰,不做贬低、嘲讽、伤害学生的事,让爱、信任与关心持续发生。当然,面向人人,并非是通过学校对教师的硬性要求所能实现的,需要学校也真正“面向师师”,用要求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来尊重、关心和支持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没有被学校好好对待的教师,也很难有动力去善待每一个学生。

第四,面向人人,从深层上讲,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人格整合。

教师不仅仅依靠专业,而是要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中。教师自身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很多时候,并不是教师不想给予爱,而是缺乏爱的能力,甚至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学生的事。缺乏爱的能力的教师,如何与学生、同事和家长交往,如何应对压力与冲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整合的能力。或许有些教师会将爱的能力的缺失,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自己的父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终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一个拒绝成长、拒绝改变的教师,因为没有成长改变的体验,也无力指导学生实现成长改变;一个不能实现自我教育与整合的教师,亦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育好学生。在《教学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帕尔默指出,教育改革或许不是从体制、技术、课程等外部因素入手,而是从教师内心最真实的地方开始的,那就是,决心不再过一种分离的生活,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讲,教师有了好人格,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整合,便能更好地融入教育,保证教育质量。

质量是免费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您好 “质量是免费的。”这句名言出自于美国“质量之父”菲利普·克劳士比,他曾提出了享誉全球的“零缺陷”管理理念。

克劳士比认为,如果生产者在每一次作业的过程中总能满足全部要求,那么其产品质量就能接近达到“零缺陷”这一目标,从而避免传统质量管理在补救措施上的成本浪费。

终身学习理念是谁提出的?

孔子。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和进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伟大教育家。因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不但出生时间要比柏拉图早124年,而且阐述的“终身教育”理论也远远比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系统和完备。

孔子通过对自己终身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终身教育规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意思是:我十五岁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三十岁时略有建树;四十岁时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岁时已能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冷静思考而不冲动;七十岁时已能做到按照是非和道德标准而从容应对,言论和行动都不逾越规矩。

在这里,孔子总结自己一生(孔子活了72岁)勤奋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的六个阶段:

(1)15-30岁:有目的地学习和自我修养阶段。作为一个少年和青年,他已经结束了接受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进入有明确目标的广泛的、系统的学习新阶段。

(2)30-40岁:在学术和事业上均取得成就的有所建树阶段。这时孔子正处在壮年时期,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成为学业有专精,事业有成就的知名人物。

(3)40-50岁:经过在这之前十年的历练,孔子已能十分干练地处理各种事务,不为错综复杂的现象所迷惑。

(4)50-60岁:不但能熟练地处理各种事务,而且已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5)60-70岁:不但处理问题得心应手,而且心态十分平和,给人感觉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

(6)70岁以后:此时的孔子对于学术和社会事业的理解与应对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他的心已与万事万物融会贯通,无论言论还是行动无不十分恰当,达到能随心所欲地应对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