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早教的方法
年轻爸爸,你的“婴语”四六级过了吗?
导读:前段时间,我周围几位年轻妈妈,简直把“婴语”当做必修课,个别家里帮忙带孩子的老人也时不时的瞟上几眼这门新课程,上演了全家婴语总动员。你过“婴语四六级”了吗?也成为好朋友之间见面时最时髦的问候语。
你看,孩子哭闹不是因为饿而是渴望爱抚;怕水是因为宝宝有过洗澡不愉快的经历,水温过高也是其中之一;孩子盯上爸爸的刮胡刀或者妈妈的高跟鞋不是因为臭美升级,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模仿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婴语”啊!
嘻嘻,私心一点说,学好这门课程,这倒可以让粗枝大叶的男人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哦。
不过,婴儿教育这套试题完全照搬也不靠谱,理论是这样,可还是要实践出真知。如宝宝有轻微咳嗽,要是一味对照“婴语”单词表的解释,你就会单纯的认为这是宝宝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但如果此时家长不重视,纸上谈兵,孩子其实是患了“上呼吸道感染”耽误了治疗,那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尽管咱们过了“婴语四六级”,也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哦。
也就是说,大男人在学“婴语”的时候,身边还是需要一位明智并清醒的“翻译”老师的。
婴儿教育:教宝宝学说话的三错误态度
第一种:过分满足造成宝宝语言滞后
父母类型:“热心帮忙”型
犯禁表现:“宝宝,是要喝水吗?妈妈给你拿。”不少父母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若宝宝指着水瓶,家人立马“领会”宝宝这是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
犯禁的害处:爸爸妈妈过度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破禁办法:当爸爸妈妈从宝宝的行为举止中发觉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杯,他拿着空水杯,想要得到水时,会非常努力去说“水”。你可以做此尝试,当宝宝把自己喝水的想法落实到语言上,变成“水”字时,仅仅这一个字,就会让他欢欣鼓舞。
第二种:过多使用叠词
父母类型:过分迁就型
犯禁表现:“宝宝,饭饭了!”“宝宝看,那是狗狗,那是花花……”用叠词和儿话说话是宝宝语言特定阶段的表现,一些爸爸妈妈却随着宝宝一起说起了儿话。
犯禁害处:宝宝用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长却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破禁办法:宝宝语言发展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爸爸妈妈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当宝宝伸出双手说,“妈妈抱抱。”妈妈就应该给宝宝一个热情的拥抱,并说,“妈妈来抱宝宝了。”用正常的交流方式,尽量缩短宝宝叠词或者儿话使用的时间。
第三种:模仿宝宝的可笑发音造成错误暗示
父母类型:将错就错型
犯禁表现:宝宝在刚学说话的阶段,常常会有一些可笑的不准确的发音,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有些爸爸妈妈觉得好玩,于是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以博一笑。
犯禁害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是因为宝宝的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如果父母将错就错学习宝宝的可笑发音,那么宝宝就会得到错误暗示,认为自己的发音是对的,这种错误的发音可能会因此很长时间难以改变。
破禁办法:爸爸妈妈不要学宝宝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宝宝的发音自然会逐渐正确。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再作出改变。人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小时候就养成了的,在婴儿教育中,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婴幼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但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容易沾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心理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呢?我们可以通过奖惩两方面来进行。
一、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奖励有许多种,大体可以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物质奖励包括玩具、零食等。
二、惩罚
体罚对孩子的教育并无多大的好处,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温和的惩罚,不包括体罚。主要有下面几种:
1、责备和不赞成。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2、故意忽视。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3、自然结果。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
总之,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宝宝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具有很大的作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超强的记忆力,过目不忘的境界是很多人的愿望。生活中,我们无论要做什么事情,机会都跟记忆力有关系,记忆力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良好的记忆力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糟糕的记忆力则会带来很大的不便。我们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记在本子上,可以说,记忆是每个人的必备技能。那些记忆力比较差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丢三落四,把生活搞得一团糟,良好的记忆力则有助于我们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鉴于记忆力的重要性,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记忆力也在不断成长,父母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这对记忆力的增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适当重复法
心理专家指出,宝宝对熟悉的`事物才容易记忆,越熟悉的事物宝宝越容易记住,重复的目的在于让宝宝加深对事物的印象。故事多讲几遍,宝宝可能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经常见到的事物宝宝就能记住。比如,爸爸妈妈想让宝宝认识各种颜色,不必专门拿色卡进行教育,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什么物品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多说几遍宝宝就能记住。
2、任务驱动法
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提出各种记忆任务,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比如周末带宝宝去动物园之前,让宝宝留心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哪些植物、各种动物长得什么样、是怎么去动物园的等等,晚上回家后要求宝宝说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听。宝宝复述时可以帮他记录下来,使宝宝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或者在讲故事前,让宝宝注意故事中讲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什么话等等。
3、物归原处法
学会物归原处不仅是良好生活习惯之一,而且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物归原处法就是让宝宝做到:从哪儿取东西然后再放到哪儿,这样的要求有助于宝宝养成拿取物品时记住物品位置的习惯。久而久之,宝宝的记忆能力也就增强了。
4、游戏法
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常和宝宝一起玩记忆游戏。如“什么不见了”、“多了什么”、“少了什么”、“什么变了”、“还原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好”等游戏。
5、形象辅助法
三岁前宝宝对语词的记忆能力较弱,以情绪记忆、形象记忆为主。因而当爸爸妈妈让宝宝记忆儿歌、故事、字母、数字等抽象材料时,要配上图片形象、动作形象或夸张的声音形象等。比如边讲故事边做动作,或将故事画成连环画,和宝宝一起看着画面讲故事,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对故事的记忆。当然,在运用形象辅助法时,可以结合运用“联想法”,将要记的内容想象成熟悉的形象,比如记数字,可以把每个数字想象成熟悉的形象,“1”像筷子;“7”像奶奶的拐杖……6、一日生活回忆法
宝宝每天的生活内容都是不同的,“一日生活回忆法”就是在一天内或几天后让宝宝回忆玩了什么?吃了什么?跟谁在一起玩?培养宝宝的记忆习惯。比如晚上睡觉前可让宝宝回忆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傍晚和谁在一起玩的,玩了什么?大一点的宝宝可以让他回忆昨天或前天亲身经历的事情。
宝宝的记忆力是会不断成长的,家长有意识的对宝宝加以培养,有利于宝宝记忆力的进一步增强。宝宝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的言行对宝宝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婴儿早期教育:不应过早识字
陆女士为她不到三岁的儿子感到骄傲:两岁后儿子就在家人的指导下开始识字,认识好几百个字,赵女士在亲戚朋友面前感到特有面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赵女士却感觉儿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认字了,而且一教他认字,他就不停地挤眼,双手乱动,坐立不安。经心理医生诊断,这是由于父母引导不当,过早强迫孩子识字,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父母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婴儿早期教育观念,认为识字越早越聪明。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种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
要避免孩子出现类似的心理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在玩耍中学习,孩子们更容易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优良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