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知觉名词解释?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及目标是: 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探究不同的外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化方法。
学前儿童知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如:上课时,学生会把黑板上的字当做对象,墙上的其他东西当做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如:一个有经验的驾驶员,能在汽车行驶中根据声音的异常,来判断汽车的哪个部位发生了故障。
知觉障碍名词解释?
知觉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指的是表现是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正确,但对其某些属性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它产生的原因与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与人格因素有关,可能是人格本身的病态变化的反映。
旅游知觉名词解释?
旅游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旅游刺激情境或旅游刺激物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
(1)①感觉是个体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
②知觉是个体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和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多种感觉协调活动的结果。在知觉过程中,人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化为整体经验,知觉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过去的知识经验。人的态度和需要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知识经验的积累使知觉更丰富、更精确和更富有理解性。
(2)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①原始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新生儿已经有了味觉和嗅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原始的感知觉不断发展,日益分化,来自不同感觉道的感知觉,开始协调活动。
②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出生后第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比如婴儿分辨亲人和陌生人,依靠的是对不同人脸的初步的概括性反映,这是知觉水平的概括。1岁以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婴儿反映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婴儿对事物的知觉逐渐和具体表象联系起来。由此逐渐开始出现对物体形状、大小、空间和时间关系的复杂知觉。2岁左右,当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时,对事物认识的概括性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③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比如对颜色的知觉,已经不停留在对射入眼帘的光线波长的反映,而把它归入某种颜色的类别,并且能够学会叫出颜色的名称,比如,幼儿会说:“像橘子那样的颜色”,或说出“橙色”。掌握感知标准的活动和思维活动已不可分割。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了观察的能力,4~5岁以后,能够逐渐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知觉习惯的名词解释?
知觉习惯教材上没有对它的明确定义哦~它就是指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平日里的知觉习惯对我们知觉某物或某事的影响。比如教材上的例子,按照平时习惯的正常方向知觉人脸的整体特征。
拓展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习惯,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
学前儿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说,客观事物是一个红苹果,你对这个苹果的感觉就是你看见了红色,你摸到了苹果的表皮,你感觉到了它的形状,你嗅到了它的香气,你还感受到了苹果的温度,湿度,你还掂量到了它的重量,这些都是红苹果这个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但如果你只知道这里的单个属性,比如你只看见了苹果的红色,你就不能判断它就是一个红苹果。而知觉是什么,知觉就是你不仅看见了红色,你还摸到了它的表皮,感受到了它的形状,它的手感,它的重量,嗅到了它的香味。。
总之就是这些感觉的综合告诉你,这就是一个红苹果!并且由于我们以前见过红苹果,或者是看过红苹果,或者听说过红苹果是这样的,所以当你看见这样的各种属性时,你就能够判断它就是一个红苹果。
所以知觉还需要过去的经验作为辅助。二者的联系:总之,感觉是一个基础,它相当于各种直接刺激的接收器,而知觉靠着感觉的各种综合,加上以往的直接经验(你自己亲自感受过的)或者间接经验(你听说的或者从书本上学到的),进行判断。
没有感觉无法构成知觉,但是没有知觉,仅仅拥有一些单个的感觉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
论述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特征?
第一阶段(0~1岁)前符号阶段:艺术知觉特征是感官原动性,所有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
第二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包含三个子阶段: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对符号的探索与扩大(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灵活地歌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审美形式感的形成(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
记忆恢复现象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记忆恢复指在学习某种材料以后,延缓回忆比识记后立即回忆在内容上更为完全的记忆现象。它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P.B.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记忆恢复的现象儿童比成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表现得更为明显;学习程度较低时比学习纯熟时更易出现;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