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本质是自我认同?
(一)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经常所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二)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正如我们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要改变是较为困难的事,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的一致性。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本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亲子教育对父母的态度和感悟?
1、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2、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育。
3、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4、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5、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比得上一百个老师。
1.我是应该和星星一起数着你的心事,还是应该和你一起数着天上的星星。
2.岁月其实真的不复杂,复杂的是自己有份怎么样的心态。一份简单的心情,会牵动所有的快乐音符跃动。一直说要活得简单淡然,但是做起来真的不容易。我曾在一段时间里,把抱怨紧紧的抱着,怎么也不能从生命里剥离。一次次的抱怨生活,一次次的埋怨生活的不公,一次次的申诉过往。最终,发现自己把自己一次次的推进了痛苦的漩涡里不能自拔,让所有的阳光从生命里褪去。
什么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向人的本质回归,向核心素养回归,是众多有识之士、有心之士坚持质询教育本源意义 、探究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共识。
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在知识本位、应试本位的漩涡中“生命图标”,它旗帜鲜明地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幸福、生命的品质、生命的成长置于核心位置,可望成为教育教学生活中新的“诺亚方舟”。
法律的本质是教育吗?
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是奠基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归根结底都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现阶段我国法律的性质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并同资本主义法律在性质上根本不同,首先在于初级阶段的法律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它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
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法律的基本特征:
1、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3、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和监狱等)保证实施。
4、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育的本质是阶级划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但在阶级社会中,很多事物都具有阶级性,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
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而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焕发心灵潜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高远的追求,展开生命高尚的生活,实现生命高贵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唤醒心灵。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灵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自我成长的含义?
促进自我是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关注当时当下每一刻的情绪。如果一些事情发生了,你有情绪出现,不论这个情绪是开心也好,难过也好,特别的不舒服等等,这些情绪其实都是帮助你去认识你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为什么我会这么难受,为什么我会觉得特别特别开心,为什么我会觉得特别特别紧张等等。
你去感受这些情绪并深入的去理解这些情绪,你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筛选,是分层?
本质是分层。
简而言之,人才分流也是社会分层的直接表现,中考是一道坎,高考更是一道坎,公务员、考研都是一道坎,这个坎若迈过去了,你就会得到更好的学习、拥有不同的圈子、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更能实现人生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它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种必须经历的形态。
杜威教育的本质?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 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