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中国乡村教育之父? 乡村教育学之父?

中国乡村教育之父?

梁漱溟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他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的“乡村教育”观点有三种,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

②乡农学校的设立;

③乡农教育的课程。

乡村教育学之父?

乡村教育之父:梁漱溟

(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提出乡村教育: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②乡农学校的设立:A.强调政教合一: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B.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相结合;③乡农教育的课程:A.公共课程: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教员指导下启发民众的思想)。B.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故而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

乡村教育之父是谁?

梁漱溟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他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的“乡村教育”观点有三种,①中国问题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失衡;

②乡农学校的设立;

③乡农教育的课程。

我国幼儿教育之父?

陈鹤琴

提出“活教育”理论,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

我国的义务教育之父?

我认为蔡元培是我国义务教育之父,他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举主张。 1912年初在出任教育 总长时提出,教育方针为“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同年2月,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 “超乎政治”两类。 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

超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他认为,两类 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

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 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 他 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 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 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

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 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 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

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认 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

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

墨守成规,抱残守 阙,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发展的。 他 说:“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4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他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鼓励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进行独立评判,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

种学会和研究会,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和独立研究学术的能力。 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他认为学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 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但学与术虽关系密切,而习之者 旨趣不同,所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

蔡元培生于动荡剧变的时代,但一生致力于民主和教育事业。他不仅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著名革命家,而且由于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极 力倡导和推进现代教育,其理论建树和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了我国20 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发展进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现代教育之父。

梁漱溟被誉为乡村教育之父吗?

梁漱溟被誉为乡村教育之父。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毕业于顺天中学。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1913年1月,年末写出《社会主义粹言》,代表作品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第一个乡村教育之父?

中囯第一个乡村教育之父:黄质夫先。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立志要“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黄质夫,1896年出生于江苏仪征县十二圩镇。1924年,黄质夫毕业后,即到苏北高邮市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这是全国最早兴办的五所乡村师范学校之一,从此黄质夫开始了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

我国现行教育政策有哪些?

当前我国的教育的政策与具体作为如下:

一、培养现代的国民方面:

(一) 推动「一人一乐器、一校一艺团」,落实「一人一运动、一校一团队」,以陶冶艺术人文与健康运动素养。

(二) 国小英语教学向下延伸至三年级作准备,落实英语向下延伸,期以培养外语能力新公民。

(三) 推动多元入学方案,引导适性就学及合理分流。从高中、高职、技专及大学入学各以考招分离理念架构及权责分明的分工机制,同步推动学习成就多元评量。建立「高中职小区化及建构适性学习小区」。

(四) 推动新校园运动核心思维。以强化「为下一代盖所好学校」为核心思维,融入开放教育与绿色学校等价值,实践学校重建的理想课题。

(五) 推动「全国儿童阅读计划」。透过营造阅读适性环境,结合民间活力共同参与。

(六) 推动生命与人权法治教育,强化公民素养。规划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及推广等相关工作,补助成立「人权学程」,成立中心学校、办理主题式研习、座谈会,期以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培养知法守法之现代化国民。

二、台湾主体方面:

(一) 发扬台湾各族群特点,鼓励多元文化发展。为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情怀,办理乡土语言研习母语课程。大量培训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族语等「母语教学种子教师」期以加速促成本土认识。

(二) 订定「推展新移民文化」计划。提供外籍配偶分级识字教育,完成编印「外籍配偶成人基本教育教材及教师手册」及「外籍配偶家庭教育教材」。

(三) 强化九年一贯课程各项配套措施。配合纲要所研编之各领域教学参考手册及搜集之相关教学素材。藉以引导民编本教科书质量之提升。

(四) 修正原住民族教育法,促进原住民族教育发展。

(五) 公布「性别平等教育法」,营造不具性别歧视的校园。(六) 公布「终身学习法」「家庭教育法」、,健全社会教育发展。

(七) 推动社教机构组织改造,再创社教服务新纪元。除已通过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设置条例外,并积极辅导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台湾科学教育馆部分业务委外经营。

(八) 从优办理教师核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职教师部分则开设各学科领域之教

师在职进修班次,并配合职校类科及课程之调整,办理中等学校教师专业知能研习。

(九) 推动永续校园改造及绿色校园运动,并培训环境规划师,协助学校执行环境规划与校园改造。

三、全球视野方面

(一) 扩大办理双向留学计划,促进教育国际交流。除设置台湾奖学金,鼓励外国学生来台留学之外,亦设置留学贷款,协助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出国留学;设置留学奖学金,以扩增公费名额。

(二) 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结合计划,「国家硅导计划暨项目扩增大学信息、拟订电子、电机、光电与电信等科技系所招生名额培育计划」及「大学科技系所人才培育计划」俾提升大学科技系所教学质量,进而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三) 整合推动高教卓越策略,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改善大学学术发展之基础建设,形成跨校、跨领域、甚至跨国的研究团队,让优秀的人才得以合作交流。

(四) 鼓励技专校院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大学自主与竞争力。拟定「发展国际一流大学顶尖研究中心计划」期望十年内至少一所大学居全世界大学排名前一百名及十个重点系所或跨校研究中心排名亚洲第一名之目标。

(五)推动国际教育旅行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推动高中职学生国际教育旅行,辅导高中职校成立「高中职推动国际教育旅行策略联盟」,达成「从台湾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入台湾、与世界作朋友」的快乐学习目标。

四、社会关怀方面:

(一) 继续推动老旧危险校舍整建,建置安全优质教育环境。(二) 扶助弱势学生就学,建构完整奖助学金系统。

(三) 缩短城乡数字落差,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

(四) 落实幼教向下延伸,扶持五岁弱势幼儿及早教育。

(五) 建立辅导中辍生复学机制,提供教育支持网络。

(六)加强身心障碍学生就学安置,满足学生特教需求。

五、健全教育体制方面

(一) 落实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促成教育经费合理化。

(二) 推动公教分离策略,松绑人事会计法规。

陶行知乡村教育理念对我国西部乡村学校启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改造乡村教育,陶行知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教育试验,探索中国乡村教育的出路,对我国西部乡村教育有重要启示。

陶行知提出,对于农人、农村要怀有深沉的“爱”,这是乡村教育工作的动力之源。“工业主义教育”对乡村人才的“虹吸效应”是巨大的。谁来“拯救”乡村教育,是乡村教育改革绕不过的话题。陶行知指出,欲抵制“工业主义”的咄咄逼人,乡村工作者唯有靠坚定的意志、坚强的信念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逆水行舟”,才能蹚出一条新路。于是,陶行知提出了“爱”的教育思想,即对中华民族、对农民的深沉的“爱”,一种不去追求奢侈、甘于寂寞奉献农村的精神,并以此作为深入农村、扎根田间的工作动力。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三周年之际,陶行知饱含深情地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他爱农人,与农人共鸣,从最多数最不幸的人出发,他的目光,没有一刻不注意到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全体。

乡村教育家有哪些特质?

乡村教育家质朴,执着,能吃苦,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