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及目标是:

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探究不同的外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化方法。

什么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辛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主要有: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因素、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3岁幼儿注意的特点心理学?

一、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一)、幼儿注意缺乏目的性和指令性

幼儿注意缺乏目的性和指令性,幼儿在这个年龄段做事的随意性较大。如果做事没有讲清要求,幼儿做事的随意性就更大。所以,在幼儿做事情前先讲清要求,这对幼儿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幼儿园中有的幼儿会表现出东张西望或摸摸旁边幼儿的衣服。

(二)、注意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

有的幼儿注意的时间短且不稳定,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且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注意的时间短暂,他们注意的对象会随着自己的兴趣很快转变。如幼儿园中有的幼儿自由活动时,一会玩皮球,一会玩篮球,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不断的换球。

(三)、幼儿对活动缺乏持久的兴趣

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有一定的注意,不感兴趣的活动则表现出明显地注意力不集中。如对活动产生厌倦、也会对活动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二、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

1、感知觉发展不成熟

由于幼儿小,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限制,如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发展不好,平衡能力差,协调性差,冲动性强,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导致勃然大怒,也会去破坏同伴的劳动成果。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指出:“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而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范围很小而且注意不稳定。”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训练幼儿的前庭平衡能力来提高注意,而不是惩罚他们。

2、幼儿的身体状况不佳

幼儿的身体状况不佳一般包括生病、睡眠不足、饥饿等。幼儿身体状况不适以后,情绪饮食各方面都受影响,也影响了幼儿注意的集中性。如睡眠不足会引起疲倦,会使幼儿造成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身体状况,这也是保证幼儿集中注意力的前提。

3、幼儿多动和多动症

幼儿的“多动”现象,主要有调皮好动、活泼好动,注意力涣散等。

幼儿多动症是指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目前西方心理学将其称作注意障碍,这会造成幼儿活动过度和注意涣散。

(二)教育原因

1、家长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

家长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幼儿娇生惯养,自制力差;过度限制会导致幼儿无所事从,焦虑不安,易冲动分心,让幼儿有明显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保护实际上等于代替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注意力就可能得不到迅速的发展。过度限制,则缩小了幼儿注意的范围,同样抑制幼儿注意的发展。现在有的幼儿都是老人带的,很怕幼儿出事,无论做什么事,总会被老人打搅,并告知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这样的话,他们就找不到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了。所以老人应该要克服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的毛病。不要怕会磕磕碰碰。因为这种小挫折对提高幼儿注意力水平很有作用的。

2、教育内容、方法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学习内容过深或过浅时,教育方法过于枯燥或过于单一的话,会使幼儿失去兴趣,注意力容易涣散。所以,要为幼儿选择他们熟悉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指出:“教育内容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游戏性。”同时,教育方法也要灵活新颖,富有游戏化,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幼儿的注意则会比较稳定。

(三)环境原因

1、幼儿园的环境

幼儿的注意易被新鲜、强烈多变的刺激物所吸引,要防止多余的刺激引起幼儿注意力分散,应将环境布置得醒目、整洁、美观、又不能过于华丽、繁杂、使人眼花缭乱。要根据幼儿知识范围,用季节特征布置,美化环境,这样会使幼儿既受到教育,又获得美感。其次,师生关系也至关重要,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鼓励者、引导者等。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2、家庭环境

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环境,如玩具太多容易幼儿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玩具太少会引起跟其他幼儿争抢玩具。所以,作为家长要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玩具,提供的玩具应是颜色鲜艳,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玩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为幼儿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如家庭的情绪气氛,如果家庭成员间彼此尊敬、互相关心、关系融洽,幼儿在家里就会感到安全愉快,表现出积极情绪。如果家里人情冷淡、气氛紧张、经常吵闹,小孩就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所以说幼儿的情绪与注意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应为幼儿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精神环境,以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被尊重感、受接纳感,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幼儿出现注意不集中的原因甚多,除了生理原因、教育原因和环境原因外,还有心理原因,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又叫学前心理学,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致力于提供引导幼儿产生健全心理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的个性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幼儿心理学是什么?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

中文名

幼儿心理学

外文名

kidology

拼音

yòu ér xīn lǐ xué

类别

心理健康

学科任务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般来说也就是幼儿心理学家追寻的目标是:

1、描述幼儿发展的普遍行为方式;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探究不同的外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提出帮助和指导幼儿发展的最优化方法。

研究方法

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

什么是幼儿注意力?

是注意力集中。比如10分钟之内背会一首诗,如果完成就可以鼓励孩子并让他休息一会再继续下一个任务。

当孩子渐渐习惯这种时,可以要求孩子自己为自己规划时间与任务,让他感觉自己可以单独完成一件事,即完成了阶段目标。又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同时还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力。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几岁儿童?

1.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岁到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与行为表现的学科。2. 幼儿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而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正是这个时期内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如认知、情感、社交、人际关系等。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上还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得到关注和帮助。3. 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除了对儿童心理的深入探讨外,还会关注儿童教育、儿童保健、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等方面,为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幼儿心理学中什么是多通道感知?

多通道感知

1、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2、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

感觉通道:感觉是人体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换句话说,人类是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的。根据感官及其经验的不同可分为视觉通道、听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温度觉通道、触压觉通道、振动觉通道和运动觉通道。眼睛是最重要的感官通道——人类7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取的;其次是通过听觉获取信息。这两个通道分别对应图形界面设计与声音用户界面的设计。

知觉通道: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对感官信息进行加工的一系列过程。比如,我们现在通过视觉触觉感知到手里拿的是手机,但若是一个两百年前的人穿越到现在,虽然他能够跟我们一样感知到同样的物品,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个物品是什么。这就是知觉与感觉的区别。知觉是存在于脑中的数据库,人类将感知到的事物与脑中的数据库进行匹配的过程,称作知觉通道。

什么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等。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常用的实验法有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

2.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3.实验法

为什么说幼儿心理学是幼儿教师的必备知识?

学龄前的孩子不善于表达,除了家长,幼儿教师是陪伴这个阶段孩子最多的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和帮助孩子,幼儿心理学对于幼儿教师,跟家长同样重要。

幼儿心理主要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和特点的学科。

一些重要的理论帮助教师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需求,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孩子情绪,学习到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

比如,现在比较一致的认同孩子的成长是由遗传,环境,生理成熟,教育,孩子的活动本身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理论一路发展至今,由很多心理学家的贡献,比如精神分析学派的佛洛依德和埃里克森,都有一套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心理需求,发展任务,如果顺利完成发展的话,将获得哪些品质,如果没有发展完成,会对后学阶段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比如一岁以内的孩子把能抓到的东西,或者手指放进嘴巴里,以前很多老人都尽可能阻止,因为觉得非常不卫生。

而心理学家发现,这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要的阶段,并称为口欲期。

在完全没有行动的能力的时候,婴儿主要通过嘴巴味蕾的感触来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如果得不到满足,成年后往往表现为多使用口来发泄情绪,咬,骂,吃。一些异食症患者也是跟小时候口欲期得不到满足有关。

这个阶段孩子在发现自己无法控制是否有足够的食物,乳汁或者牛奶等,发现妈妈并不是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学习跟妈妈的分离。

当得到充分的爱和关怀,感到我是被爱的,值得爱的,孩子可以缓解最基本的焦虑和恐惧,如果缺乏爱和陪伴,未来需要用一生去学习,有人即使有家有伴侣有孩子,也许会很难以拥有爱的能力。

1~2岁的孩子进入肛欲期,从依靠大人帮换尿片到自己控制大小便,通过观察自身排便和周围人的反应获得与外部环境的沟通。

孩子通过自己控制排泄获得独立和控制感,同时从排泄被允许和尊重的回应中获得自信,准备好遵守规则,如果排泄的过程中受到责备,嫌弃,孩子将感到自卑和羞愧。

排泄是一件生理上感受到快乐和舒畅的行为,排泄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受到责备,嫌弃,孩子会感到快乐不被允许,有时候会通过故意做令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来获得关注,就表现为叛逆。

成人的内心冲突,心理问题神经症很多时候跟童年的内心冲突,生活经历,创伤有关。

孩子幼年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沟通能力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幼教老师应该学习幼儿心理,帮助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让孩子得到身心方面的善待,未来成为一个心身健康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