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关君子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行,小人怀惠。
与礼有关的论语?
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3、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7、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0、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12、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1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6、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8、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19、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0、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21、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22、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3、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与谈话有关的论语?
《论语》一书中关于谈话的经文有几处,今举其一例。
《论语卫灵公篇》中。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而没和他谈话,这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话,却与他谈了,这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不错过人才,也不说错话。
这章经文所叙述的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孔子的话今天听起来,仍然是那样的亲切,让人受用无穷。
有关于论语的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择善而从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中义有关的故事?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义以为质”,意思是说: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弦高犒军的故事,正是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脚。
春秋时期,大国相继争霸。晋文公打败了楚国,会合诸侯,连当时归附于楚国的陈、蔡、郑三国国君都归附于楚国,参加了会盟。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春秋霸主。当时郑国南邻楚国,北邻晋国,均受威胁,西方的秦国要东进争霸,也要出兵向东打郑国。郑国派出能言善辩的烛之武说服了秦国,暂时没打郑国。但晋文公一死,秦国便出动兵马,准备偷袭郑国。
秦军正向郑国进发时,有人来报:“郑国的使臣求见主将。”只见那人赶着一群牛来到秦营,说:“我叫弦高,我们郑国国君听说贵军前来,特地派我送来十二头肥牛,慰劳您们的将士,以表我们的诚意。”
秦军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举拿下郑国。现在知道见犒军的使者已经来到,可见郑国已有充分准备,不好硬打,便对使臣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请您们放心。”秦军见偷袭成功的希望,已经落空,便撤军了。
原来弦高是郑国的牛贩子,当他赶着牛到洛阳做买卖时,见到大量秦军,又探知秦军要打自己的国家,于是舍弃了自己的十二头牛,假装使者到秦营犒军,最后达到迷惑敌人,拯救祖国的目的。
弦高的做法,正是以大义为最高原则,关键时期肯于舍弃小利,顾全大义,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论语有关爱人的格言?
节用而爱人。
泛爱众。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曰:「爱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君子学道则爱人。
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论语中有关志向的名句?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出自《论语·阳货》。日月,指时间、时光。逝,流逝、过去。矣,了。岁,时间。时光都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
论语中有关英雄的定义?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鼓励仲弓的一段话,体现了孔子温情、宽厚的一面。他用牛作比喻,宽慰冉雍说:虽然你的父亲身份微贱,但你有如此之德,必然会见用于世。
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英雄不问出处!在那个讲身份、出身的年代,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太有前瞻性了!
论语中有关创新的句子?
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有关君子之道,论述包括?
孔子面对诸侯纷乱,礼崩乐坏的局面,目睹百姓流离失所之苦,希望通过士者也就是君子对克己复礼的践行,进而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大治一派祥和的局面,克己复礼的核心就是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的核心就是君子之行以“仁”为本。
在《论语-颜渊》篇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也就是说礼是对理的认证。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四个勿字。
在《论语-八佾》篇也有孔子的君子之道乃是以仁为本论述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需要的说明的是:”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亦是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源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君子人格。孔子认为所谓的君子之道一但脱离了“仁”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剩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孔子的学生曾子对孔子的君子之道的肯定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由此可见儒家孔子的君子之道是:君子为一种信念而活,而这种信念恰恰是以“仁”为修身根本的终身践行。
而孔子主张的以“仁”为本的君子之道在《论语-宪问》篇的强调是:“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在这里对仁,智,勇,的顺序排列也就是对君子之道以仁为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