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因材施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 心理学 实际情况 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但二者都为教育实践服务,关系非常密切。
在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包括着心理学问题,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育学也涉及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学以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作为依据,制定教育的原则和实施方法;教育心理学则向教育学提供关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样,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必须具备足够的教育学知识,唯其如此,才能富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说我们想要达到对外汉语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历代教育家、学者从事教育过程中所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代教师应坚持的原则。但历代教育家都没有对“因材施教”的定义进行详细的阐述。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了精确定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存在心理差异。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而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所要重视的就更加的多一些,例如要了解各国的文化,避免文化差异,而且要风趣幽默不死板。
古人云:“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心理差异,也叫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这意味着对外汉语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外国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首先,外国学生的认知差异和文化异同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而以异,施行个别指导。个体的认知差异有三个重要维度: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和认知风格。
一般认知能力也称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学就会;有的学生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不许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教学中应采用明白、直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提倡有指导的学习。
专门领域知识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缺乏预备知识的学生适宜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掌握教学法,而对于具备预先知识的学生来讲,教师不妨使用发现式教学法或非结构化教学法。此外,向缺乏背景知识的学生先提供背景知识,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也同样对学生大有帮助。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成为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心理变量。教学方式若适合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潜力就容易发挥出来。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认知风格,对因材施教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类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具有场独立型风格的人适合于那些不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而场依存者则相反。第二,不同风格的学生偏爱选择不同的专业。威特金等人的调查发现,场独立者对科学、教学、机械等强调认知能力的专业感兴趣,而场依存者对社会科学、儿童教育、商业等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感兴趣。第三,师生之间认知风格的匹配关系明显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场独立型教师教学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型学生。因材施教一方面意味着发挥不同认知类型的学生的特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弥补认知风格上的缺陷。
其次,个体的人格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人格差异,特别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人格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人格差异中,学生动机方面的差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防御性动机,另一种是建设性动机。
防御性动机主要是指学习焦虑,例如对失败威胁的焦虑反应。所谓焦虑,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个体的焦虑水平可以作为其动机激发水平的标志。一个焦虑的人,很容易处于紧张状态,预料自己会失败,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一个高度焦虑的人,对挫折情境会作出过度反应,因为挫折情境包含的失败可能性严重威胁他的自尊心。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时才会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水平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时,则往往阻碍学生的学习。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压力水平的教学和测验:对低焦虑程度的学生,适于采用有较大压力的教学措施和测验类型,促使其动机唤醒水平由低趋于中等;对于高焦虑程度的学生,宜采用压力较低的教学措施和测验类型,以降低其动机唤醒度,使之由高趋于中等。
建设性动机主要指成就动机,是指一个学生对很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地追求程度。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学业成就之间的平均相关度为0.34。这表明成就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不思进取的学生,很难激发很高的学习热情,其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必然难以提高。而一个追求上进、不甘人后的学生,自己会以勤奋努力来不断获取自己欠缺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给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多采用温和的教育方法,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期待;对成就动机低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激发其较高的成就动机。特别是在他们失败时,更要关心他们,以免其因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和放弃退缩。
最后,个体的性别差异也要求因材施教。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维度,是客观存在的,如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10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而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正是由于对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种种不同认识,才产生了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男女生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性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育教学方式,强调“扬长”的同时,更应“补短”,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使男女学生都能充分展示个性风采。
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请记住“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
你好楼主! 群体在心理学里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 群体:也称团体。
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不过,社会心理学讨论较多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40人的较小群体。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这样三个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订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隶属感,没有结构与社会角色分化的。社会心理学家莱茨曼等人称这类人群为聚合体。例如,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中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都属于这种非群体性的人群聚合体。不过,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一个共同的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分化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在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概念体系中,曾经强调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认为当群体的目标与社会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而不只局限于群体内部时,群体就成了集体。嗯就这么多吧!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看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就更容易“读懂”他人。
心理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人的研究也越发深入。
1. 心理动力学视角。这种方法是指人类的潜意识观察他人行为,特别是从早期童年经历和人际关系来观察他人性格中潜在的一些因素。
2. 行为心理视觉。行为心理学是关注学习行为的观点。
3. 认知视觉。从认知的心理学角度观察人类行为。
4. 生物学视觉。当我们思考某些人行为时,单纯的去考虑所为的心里变化。
5. 跨文化视觉。主要是观察不同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6.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因为人类有很多本能的心理反应,都是在长时间进化中形成的,当你了解这一点后,就会豁然开朗。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冰山效应?
弗洛伊德之冰山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联系上文中的三个我,我们会发现,意识的各个领域都对应着一个我,意识领域是自我的驻扎地,因为我们活在现实,无意识领域储藏着本我,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本能,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当靠近道德的临界线时,前意识的超我被启动,出来制止将要发生的一切。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拥有良好自控力的人,都是熟练的超我召唤者,而容易失去控制的人,他心中的冰山一定宽广而又深邃。
那些潜伏在我们前意识中的故事,费劲脑力想不起的故事,可能缺少一把打开它的钥匙。
从心理学角度谈民航精神?
宏扬民航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民航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从心理学角度看热爱的影响?
热爱所带来内心的解放与身体行动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从内卷带来的心里焦虑行为佛系等问题中解脱出来。
人们主动追求热爱可以帮助社会上有限资源的再生长,从而使内卷问题从根源上得到缓解
从心理学角度孩子的房间布置?
1.充足。房间最好能有阳光照射进来,这样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交流。不要把孩子房间装修在长过道的尽头,一般来说尽头位置较为私密,这样不利于孩子与家庭的沟通交流。有心理学家分析,长期生活在封闭不交流区域的孩子智力不如活泼空间中孩子智力高。
3.色彩丰富。色彩丰富,设计有层次感的房间能给孩子增添更多的乐趣,且有研究表明,宽敞、色彩艳丽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
4.家具的选用
首先追求安全,这是不变的宗旨。尽量采用实木无气味的,且避开锋利、尖锐的设计。
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讲究。在学龄前,房间的最大的功能除了睡觉,更多是玩耍,所以腾开空间让孩子有一小片玩耍的小天地。在7~13岁,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心理阶段,他们开始逐渐离开玩具,有了许多自己的爱好和秘密,此时家长可以为他们留一片区域让他们自己自由发挥,适合各自独一无二个性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乱世佳人?
两个能相爱的人肯定是互相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或者两人三观都差不多,八字很合,有夫妻相,两人之间产生了强大的爱情磁场,相互吸引。
瑞德跟斯嘉丽身上就有很多相似的东西,用弹幕上的语言来说就是,两个人都是死傲娇的脾气,同时两个人都极为坚强、对事情认识的深刻(比如战争结束后斯嘉丽就跟北方人做生意,而其他南方人还沉浸在对北方人的憎恨中),两个人都对爱情比较执着(不然不可能追那么久,瑞德追斯嘉丽,斯嘉丽追艾希礼),两个人都有赚钱的头脑,不畏世俗之人的眼光等等,总之有很多共同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顺境与逆境?
逆境与顺境是人生过程中所处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境遇。如何度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或顺境,首先要解决如何正确看待逆境和顺境的问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与他同国度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认为:“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的确,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实践证明,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功。
从心理学角度怎样劝父亲戒酒?
劝告父亲,他戒酒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我们家里人,这个家不能没有他,他是家庭的支柱,所以他的健康很重要,戒酒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