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儿童教育心理学大意?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

儿童教育心理学大意?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在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儿童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学习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提高儿童教育工作效率。

3、提高教师素质。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业?

儿童发展心理学(psychology of child development),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人类个体在儿童期(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童年龄阶段通常划分为:乳儿期(出生至 1 岁),婴儿期(1 岁~3 岁),幼儿期(三岁至六七岁),童年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奠基人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于 1882 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率先用较为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著作,是其诞生的标志。

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

想要教好自家的孩子,爸爸妈妈们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不能把自己儿时的那一套照搬到现在孩子身上,只会造成他们的逆反意识。现在儿童教育学家都是建议爸爸妈妈们平时多看一些儿童心理学书籍

  1、《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本书认为,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

  许多家长苦恼于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其实并不想严厉的惩罚自己的孩子,但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事后也会常常反省是否自己不够有耐心,是否没有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他们迫切的需要知道如何去做。那么本书可能会给家长们很多实用的建议。

  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博士等教育专家历经30多年的实践发展与完善,将核心的理念和方法浓缩在此书之中,让数以千万计的家长学会了“不骄纵不惩罚”、“和善与坚定”并行的育儿方法。

  2、《依恋三部曲》

  本书的作者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许多幼年期以及成年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依恋三部曲一共三本,相对偏理论化,但是详尽的阐述了依恋关系,对于回顾自己以及和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着非常好的帮助,本书第一本“依恋”,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述了依恋关系的存在,第二本“分离”和第三本“丧失”讲述了依恋关系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出现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发展。

  3、《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的世界》

  本书是儿童心理学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欧美已成为父母必备的亲子教育指南。在本书中,温尼科特教授探讨了童年时代的基本人际关系,他从母亲与婴儿间的爱谈起,并认为这是人格健全的关键。

  他以轻松简单的口吻,揭示哺乳、哭泣、游戏、独立和害羞等日常行为中所蕴涵的心理机制。他特别强调父母天赋心智与性格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并告诉我们:本着自己的天性去实现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才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模式。

  温尼科特教授的文字随处充满了关怀和洞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他对父母们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肯定。本书可以帮助你在自然快乐地做自己的同时,引领孩子同样地去“做自己”,这样就一定能实现属于你和孩子的天性律动。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 萌芽期:

时间:18 世纪至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三位著名代表人物: 卢梭, 划时代著作《爱弥尔》 被誉为“儿童权利的宣言“, 书中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福禄贝尔, 认为儿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他把对幼儿进行的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 为幼儿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台梭利, 幼儿具有一种很强的、 天赋的内在潜力和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 是积极、 主动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从出生到六岁是智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以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为基础设计一系列学具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学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初创期:

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

(1) 学习理论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框架。

(2) 出现了幼儿教育方案: 直接教学方案(行为主义理论, 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儿、 布鲁纳、 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方案, 海伊/斯科普方案)。

3、发展期:

时间:20 世纪至今

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识,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对幼儿是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条件,学习环境, 学习的个体差异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观察法?

所谓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由于观察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观察法。

1. 从观察的时间分

(1)长期的观察,即在比较长的时期(一般可以长到几个星期、几个月或若干年)内继续进行有系统的观察。很多心理学者对儿童心理发展所作的日记式或传记式的记录和分析,就是属于这种观察法。如达尔文(C.Darvin)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我国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等。这种观察法有时也叫日记法和传记法。

(2)定期的观察,即按一定时期进行观察。例如,为研究学前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可以每周观察一两次,每次一两个小时,如此观察若干次,到一定时期,把记录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

儿童教育心理学有好几个版本?

儿童教育心理学有3个版本,行动学,语言学,感官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出现发展历史概括?

一、国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1879年 “心理学之父”★冯特 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从此 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他认为“任何人间所称之为美德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进的”

★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他在《理想国》中用大部分篇幅谈论他的教育主张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哲学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 并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首次提出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并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划分「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对学前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儿童保健」等方面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孟子提倡“性善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

西欧中世纪文化教育倒退 宗教色彩严重

文艺复兴以后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下了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大教学论》 这部著作被看成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意味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他还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洛克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 1693年出版《教育漫画》一方面提出了“白板说” 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绅士教育理论」

★卢梭,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1762年完成了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儿》的创作 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奇 瑞士教育家 《林哈德与葛笃得》

★福禄贝尔 德国著名教育家 最早提出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推广幼儿园」而享有世界声誉 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 其代表作《人的教育》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学生期

★达尔文 “进化论” 《一个婴儿的传略》

★普莱尔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霍尔 美国 “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 “复演说”

★斯太伦 德国 《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最早提出IQ 即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比奈 测验研究

★华生 美国 “实验法” 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格赛尔 追踪研究 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

★弗洛伊德 奥地利医生 精神分析理论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现状

★瓦龙 法国 《从行动到思维》《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思维的起源》《学校心理学》

★皮亚杰 瑞士 结构主义 “发生认识论” 认知发展阶段四阶段

★布鲁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结构主义教育流派

★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 被美国心理学界评为“20世纪心理学家中的第一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让学生认真思考细心检查,养成勤思,细心,做事认真负责的习惯。

牛虻,书评?

蒙泰尼里曾经对乔装打扮的牛虻说过,上帝的手是沉重的。那时候,一味被意大利独立革命占据心神的牛虻,哪里就懂得神父把手放在他头上赐福时,这句话不仅是对他虚构的忏悔说的,更是対自己说的,以便于得到虚假的宽慰。

而这句无头无尾的话,就这样陪我熬过了许多痛苦的岁月。人的一生逃不过生老病死,天灾与人祸,你永远不知道谁先来。每当这时,我都会在心里默念着,上帝的手是沉重的,不论是赐福而索取的代价,还是安排给你的命运,它都是沉重的。

既然已经注定了沉重,那便负重而行吧。

【书籍背景】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作品,当时作者见证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并且接触了很多流亡伦敦的革命人士,继而受到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所感染,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作者汲取当时的革命背景,创造了牛氓这一个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集聚了优秀革命者应有的一切品质,勇敢、智慧、博识、高尚、正直、坚韧、誓死不屈等所有完美的词汇都可以使用在他身上。从故事给予读者的感受来看,算是一个打怪升级的爽文,尤其是在后半部分,基本上是牛虻的个人高潮主场。

兼之作者是一位女性,其用词细腻敏感,非常对口女读者的阅读体验。另外还有两件趣事,一是【牛虻】在本国出版时平平无奇,而翻译之后传到当时的国内,立刻刮起一阵阅读的热潮,因为里面所描绘出来的主人公所背负的革命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国内革命青年困窘的心态。二是,在其后出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手里经常捧着的一本书就是【牛虻】,两本小说中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算得上是一脉相承了。

【书籍内容】

全书的内容就是,一名优秀的革命者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作者很明显地玩了一手时间线的跨越,前一部分设定了一个天真烂漫,品德高尚的少年人,这个少年虽然双亲早亡,但实际上只在心灵上造成一些无伤大雅的悲伤,因为他的家庭十分优渥,经济上没有压力,而身边甚至有极好的长辈关照着长大,也有一位同样青春活力的青梅陪伴。看上去他本该是无忧无虑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但是主人公这样的背景设定怎么能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走向艰苦磨难的革命生活呢?因此,作者便从少年人的身世出发,他是一个私生子,而他的亲生父亲便是自小维护他的那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就这一个身份的转换,本书的第一个剧情的矛盾就被写出来了。

既然是跟革命有关,那第二个矛盾便是来源于意大利的独立革命了,与之相对的便是宗教信仰。简而言之就是,那位教育主人公亚瑟的长辈原本跟亚瑟本人同一个宗教阵营,但是因为长辈居然就是造成亚瑟是私生子的根本原因,于是两人的阵营对立了,亚瑟就被推到革命阵营中去,就这样信仰和革命就发生了矛盾和对立。

在其他读者的观点当中,作者这样的设计意图并不客观,因为革命不分身份贵贱,哪怕是教徒都应该有革命的权利,而这本书却莫名地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是非常荒缪的。而我的观点却是有所不同,绘画和音乐当然都可以归于艺术,但是有时候立场不同,那么它们之间就是不可相容的,一个以声音为美,一个以颜料为艳,怎么可能在这个方面站在同一个阵营。因此我想说,小说安排出这样顺理成章的矛盾点,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之处。

其后的革命剧情,我就不费口舌了。

【阅读感想】

这是一本我百读不厌的书,可能是源自于我儿时那段岁月中少有的一两道光芒这样的先入为主作祟,然而主人公在里面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确实可贵,在当下我国内没有战争没有革命的和平社会当中,仍然也能够从中学到牛虻那种面对所有的黑暗而表现出来的坚强不息。红衣主教蒙泰尼里说,上帝的手是沉重的。那如果让牛虻来正面回答一句,势必是――那又何妨负重而行。

另,作者明显地以十三年前后这样的时间线分成少年和男人两个部分,那么就有人好奇这十三年发生了什么?作者相当的从善如流,在后面续写了十三年里发生的故事。那是另外一本书了,【中断的友谊】,我当然也看过,不过这里就不多加介绍了。

最后转述一句话:

【不管是不是敌人,你都爱他,爱他甚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看着我的脸,如果你敢的话,你就说这不是真的。】

书评开头?

书评的开头要通过“破题”“引题”引发读者的兴趣,破题从本质上决定书评的可读性。可选的方法有:历史事件、讲故事、举例、科学实验、统计数据、调查报告、亲身经历、名人名言、有趣的观察、身边的事等等跟书主题相关的都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引出书的主题。

通过引题,写出书的核心内容,写出书的主要知识概况。这时候可以是一句话,但对于立意明确几部分的书,可以分成几部分,但是也必须从宏观上把书的核心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点题明确。

作者概括,介绍作者的生平、特点、有趣的地方。

完成了全书概况和作者介绍,就开始进入正文主线的介绍,务必把主线写清楚。